手抖一向被認為是“帕金森”的典型癥狀,但神經內科專家稱,除了手抖之外,在運動遲緩、身體僵硬、走路手腳不協調中,至少具備兩項才能被診斷為“帕金森”。帕金森病是一種老年病,特別是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高發。因此,中老年人發現身體有“運動異常”的癥狀,就應找神經內科的專家診斷,以便早期進行干預。
手抖未必就是“帕金森”
42歲的陳先生,每回給人倒水時,拿茶壺的手就抖得厲害。有好友提醒他,手抖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癥狀。陳先生卻不以為然,笑著說:“我從高中開始就有這毛病了。”
有關專家說,手抖雖然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但手抖不全是帕金森病的表現。有一種病叫做“原發性震顫”,又稱為良性震顫,常有家族史,所以又稱為遺傳性震顫或家族性震顫。患上這種疾病,在保持某一姿勢,比如拿筷子、拿水杯的時候,手就會“抖”得非常明顯。但除了震顫外,并沒有神經系統異常,如肌肉僵直和運動功能減退等。所以,光手抖還不能說是患了帕金森病。
早醫治早緩解
帕金森病是一種讓人很郁悶的疾病,因為常常會讓人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走路,卻邁不開步子;想翻身,卻用不上勁,動彈不得;想說話,話到嘴邊卻又記不得。“得了這個病,心情很抑郁,那種感覺很痛苦。”患了帕金森病的劉大爺回憶說,“六年前我就得知自己患上了這種病,當時的癥狀就是手抖,然后字越寫越小,雙腿越來越僵硬,走路緩慢,有時還絆倒。”在醫院確診為“帕金森病”之后,劉大爺就一直按醫囑服藥,現在癥狀已經緩解了不少。
專家解釋說,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目前,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經高達200萬左右,占老年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說,100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是帕金森病患者。
早期患上“帕金森”的時候,如果不治療或者不規范治療,病情會進展比較快,最后就會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患上老年性癡呆。
帕金森病患者需終身用藥
目前,市面上不少報紙廣告宣稱,帕金森病可以根治。專家強調,帕金森病的治療是終身的,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只能改善癥狀,并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更無法治愈。
專家表示,左旋多巴類藥物雖然能控制震顫等運動癥狀,但劑量需要不斷調整增加,用藥3-5年后,50%的患者都會出現“劑末現象”“開關現象”等運動并發癥,如身體不由自主搖擺、點頭等,而藥物控制震顫的療效卻逐漸減退,讓許多帕金森病患者因此患上“心理病”。
專家認為,當前治療帕金森病的策略是在年輕患者中盡可能推遲使用左旋多巴類藥物,早期選擇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這樣既能有效控制震顫,又能同時緩解患者抑郁、情緒障礙等非運動癥狀。更重要的是,推遲使用左旋多巴類藥物,也就推遲了運動并發癥的發生時間,從而避免患者陷入心理陰影。
相關鏈接
“劑末現象”:即指每次服藥有效時間縮短,每次用藥后期或下一次服藥前出現帕金森病的癥狀惡化,主要原因是血液中多巴胺的濃度不能長期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
“開關現象”:是服用左旋多巴制劑后期出現的癥狀波動。常發生在帕金森病的晚期。當藥物發生作用時(開),能夠趺復到正常人的功能狀態;但藥效過后(關),又出現帕金森病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