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杜甫筆下充滿生命意識、祥和安寧,大自然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春天歡愉畫面,在2010年這個春天不時翻涌于我的心間。這個春天,祖國西南遭遇百年大旱,人民群眾用水告急,農村田園春播困難;青海玉樹滿目瘡痍,房倒屋塌,地震奪去了一個個同胞的生命。這個春天,祖國南方疼痛,北方疼痛,我們的心也為之疼痛。
永恒的生命亮色
“上游是茅臺,下游是瀘州,船到二郎灘,又該喝郎酒。”這是赤水河畔人人皆知的船歌之一,可以想象,一條赤水河將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緊密相連,三省自然氣候生態環境等是如何的相互依存。長500多公里的赤水河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在川黔交界的崇山峻嶺間蜿蜒穿行,經貴州省的赤水市至四川省的合江縣流入長江。我的故鄉就在長江、習水和赤水河三河交匯之處的古城,這個古老的城市今天仍然是川、黔、渝三地交匯之要沖,與云南、貴州毗鄰,雞犬之聲相聞。
赤水河在云南、貴州、四川三省接壤地區,赤水河如玉帶一樣纏繞其間,三省相望。記得小時候,父親和母親只要有時間,就會帶著我們去爬離家六七公里的筆架山。當時我們很樂意去爬這座山。不因為這座山丹霞秀麗、景觀獨特,也不因為這座山歷史文化悠久,而是因為筆架山平地一山突起,山勢陡峭,古樹參天。長江、赤水河、習水河繞山而過。我們站在山頂,是為了俯瞰那三條時而蜿蜒起伏,時而波浪滔滔,在山嶺間穿越的河流,看它們如何縱橫交錯地把崇山峻嶺擁入懷中。從山頂眺望,三條河流兩岸嶺谷交錯的美景盡收眼底。
春天,從山頂近眺,桃紅李白,繞著一縷縷炊煙在院落升起,隨著風兒向山溝漫延;院前院后層層疊疊的梯田里是新栽不久的谷禾,陽光灑在稻田里,春風吹過,泛著新新嫩嫩的淺淺綠波。遠眺,赤水河與長江之中,來來往往的船只,漂流在河道中,一片繁忙,兩岸青山隨河流的蜿蜒而起伏錯落。那時候,年紀尚小,只是看山看河,實在是沒有去想更多。實際上。那山中居住著多少人家,一戶戶的人家里一年四季又滋擾出多少柴米油鹽醬醋茶,春耕夏鋤秋收的樂趣與故事。依存河流,又有多少古老的傳說以及河流文化積淀。諸多人間煙火的趣兒與辛酸,都在日升月落中繼續。
再往遠眺,那就是一座座山與山相連,層巒疊嶂。父親順著手指的方向和我們說:“那邊是貴州的山,那里是云南的山,這邊是四川的山。”其實,在我看來,山和山沒有什么區別,春天綠意盎然,秋天金黃滿坡。綠的是播種的希望,黃豆、水稻、玉米等都在春天播種、發芽、生長;黃的是秋天的收獲,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都在秋風中漸漸泛黃。一場秋風一片黃,隨著秋深了,成熟的色彩也就更深了。
后來。幾經變遷。我離開了故鄉,但我的心仍然翻越滔滔黃河、巍巍秦嶺,飛過重重關山、迢迢長路而為親情牽掛,故鄉的山山水水仿佛是我的血肉,與之息息相通。從去年秋天開始,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省市的部分地區出現大面積干旱,我的心便為之牽掛起來,那是我的故鄉。是與我的故鄉毗鄰的地方。血脈相連。我翹首關注,默默地牽掛那些干涸的田地。牽掛那些饑渴的鄉親。
這是一個很疼痛的春天。
從去年秋天到現在,西南地區一直干旱。去年的玉米到收割的時候,一穗穗卻干癟得如同未長開的女孩子胸脯;稻子還沒有抽穗,田里的水就被一天連著一天火火紅紅的太陽蒸發了,沒有水,稻子就如同人沒有血液,枯萎干焦,到了秋天,一穗穗稻谷都如同被麻雀咂吸過一般。甚至有的就是一把枯黃的稻草,顆粒無收。那是一家人的口糧呀,望著田頭地頭一年辛苦下來,卻幾乎絕收,鄉親們心中是何其的揪痛!鄉親們的表情也如這沒有收成的年景,如那干涸得泛起塵煙的土地,灰頭土臉!
莊稼不好是一季。鄉親們在鄉(鎮)村干部的帶領下,每天找水抗旱是生命的第一要素……他們天天盼、夜夜盼下雨,盼著來年地頭能有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可是,去年,從立春到隆冬,只是高低下過幾場小雨。像樣點的中雨都沒下過一場。俗話說,月母天,陰雨連綿二十天,陰雨連綿二十天的月母天結束,本來就應該很冷了,可是去年到了月母天結束,還是沒有下過一場雨,照樣炎熱得如同春末夏初。
村莊院落,無數人每天仰望天空,從清早到晚上,從晚上到清早;從春天到夏末,從夏末到秋深,從秋天到月母天,從月母天到隆冬,從隆冬到今年初春,大多數日子天空都是萬里無云,偶爾有幾片云飄過。都是白白飄過,偶爾灑下幾點雨,也不及鄉親們期盼的眼淚。一天天地望眼欲穿,一天天地白白等待。
鄉親們每天都忙碌著,或者用小水泵在小溪小河里抽水,或者挑著水桶從很遠的壩塘溪流里挑水,澆灌蔫癟干枯、死巴干僵的小麥、蠶豆和豌豆。盡管如此,許多小麥、蠶豆、油菜還是枯焦了。去年冬末今年春初。湖泊干涸,河流壩塘幾乎都干枯見底,有的地區已經干旱200多天,水源枯竭,而往年此時壩塘里的水都還滿滿當當、碧波蕩漾,溪流也都還清凌凌地流淌。
今年春天很疼痛。
我的鄉親們渴渴渴!故鄉的田地干干干!
找水艱辛!
背水艱難!
飲水困難!
背水,找水,成了云南、貴州、重慶、四川等干旱地區令人心痛的場景。在農村,壯勞力的男人大多出門打工去了,家中留下爺爺奶奶和上小學的孩子。有的爺爺奶奶年邁,體力不支,腰酸腿痛,背水就成了孩子們每天的必修課,他們與我們的孩子不一樣的童年多么令人心痛。
在貴州省貞豐縣北盤江鎮的山嶺,崎嶇的山路中一個小男孩躬著腰背負的水桶有近20公斤重,孩子小小肩膀背重負,脖子青筋鼓起。這個孩子年僅10歲,上小學二年級,每天放學回家都翻山越嶺背水。小小年紀承受著不該承受的旱災之重。在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災區,有多少這樣的小男孩兒、小女孩兒啊,他們每天躬著身子、一步一步地在起伏不平的山道上攀爬,他們的肩上超負重地背著水桶,水桶里裝著一家人生命的源泉——水!
在重慶災區,消防車將送來的水放入臨時蓄水池中,塑料桶、木桶、牛車等井然有序地排著長隊,眼巴巴地盯著從消防車往臨時蓄水池里流淌著的那清凌凌的水,那清凌凌的水讓鄉親們看到了抗旱的希望。男女老幼將水肩挑牛馱地運回家,用水如用油一般珍貴。有一位老人,將洗過衣服的臟水,給一個多月未洗澡的孫子洗澡。那渾濁的水擦在兩歲嬰兒稚嫩的肌膚上,老人直皺眉頭。
在災區,像這位老人一樣為水皺眉煎熬的鄉親還有多少?西南5省(區)有1890多萬人飲水困難。連飲水都困難,哪里還舍得用水去洗涮?衣服穿臟了用太陽曬曬再穿,穿了再曬,如此反復,天天如此,月月如此……田地絕收,帶來的是口糧緊缺,820多萬人需要口糧,820多萬人因為田地絕收而生活艱難。
一串串看似簡單的阿拉伯數字,與百年大旱連接在一起,成了一串串多么令人揪心的數字!
今年春天確實很疼痛。
春越來越深了,祖國西南大地的山川田野卻沒有春的景象。去年秋播的小麥,長得如同經霜的秋草,零零星星、干枯蔫癟、細瘦黃薄;種在稻谷地邊長出來的蠶豆苗、豌豆苗,長得矮矮爬爬的。還沒長出稻茬的高度。往年放眼一望油菜花黃,蠶亙莢成串,豌豆藤蔓覆蓋棚架,蔬菜碧綠,蝶飛蜂舞的田野,今年卻因為去年秋天種下的油菜籽沒有出苗,山川田野看不到油菜花黃。蠶豆、小麥、豌豆都沒有收成。春花和山花遲遲未開,許多野山茶花和野杜鵑、其他野花,還沒有開放,花蕾就在枝頭干枯凋萎了,落得滿地滿坡都是。山坡上的枯枝荊棘上,野烏找不到水喝,有氣無力地呻吟。山路上,飛起的塵土迷蒙了眼睛和臉,幾乎看不清眼前的田野、稼禾,看不到往年春天田園的繁忙與熱鬧,令人越來越覺得有濃濃的孤單死寂襲來。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的滋養,生命沒有春天;沒有水的滋潤,大地看不到春天;沒有水的喂養,人畜沒有生機……西南疼痛,祖國疼痛,我們疼痛!從疼痛中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中華民族永恒的生命亮色。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指導抗旱救災。鄉親們惜水如金,從早到晚找水、抗旱,拉水、送水,生產生活積極自救。全國各地的同胞熱切地關注著鄉親們的饑渴。2010年4月16日,由我所在的城市——陽泉市汽車摩托車運動協會會員和越野e族陽泉分隊隊員組成送水抗旱小分隊,趕赴幾千公里外的貴州省貞豐縣魯客鄉,送去災區急需的抗旱物資和礦泉水。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有多少弘揚抗旱救災精神的熱血兒女,有多少愛心為災區的鄉親送去生命的源泉,精神的源泉!
無法聯系的牽掛
玉樹,多么美麗的名字,在這個本應該是春花綻放、萬物生機的春天里,玉樹卻失去了以前的美麗。汶川地震的傷痛還沒有從我們的心中消散,又一次大災難降臨到了玉樹。原本以為玉樹離我很遠很遠,可是現在卻覺得離我很近很近,近得在心里常常為它牽掛、疼痛。
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春天,卻又是令我們為之揪心扯肺地疼痛的春天。
2010年4月14日,這是一個和往常沒有什么不同的春天,一樣的藍天白云,一樣的牧歌響起;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早晨,到處是早起的人們放牧的牛羊;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一座座美麗的寺院經幡飄揚。驟然間,地動山搖,震撼了巍巍唐古拉茫茫大昆侖;驟然間,天昏地暗,掩蓋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清源。房倒屋塌,一個個生命消失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此離開了我們。
玉樹強震,我擔心一個老鄉的安危,又無法與他聯系,不知道他有沒有生命危險?我常常盯著電視熒屏,生怕錯過了每一個關于玉樹救災的消息……
這些天,我常常想起他健談風趣的話語,豪爽熱情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來,我幫你們!”隨著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飄進耳畔,一位年輕人已經將我和女兒的行李放上了行李架。前年暑假,我和女兒從成都乘特快列車北上,與他同在一個車廂。
仔細看,他清清瘦瘦的,像個大男孩兒。坐定后,他就與我女兒你一言我一語地交談起來。
同是四川人,都是一家親。我便與他用四川話交談,離家在外很多年,能夠聽到久別的鄉音,自然就天南海北、家長里短地聊起來了。
他家在成都平原的農村,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工農結合。他父親是工人,他的母親是農民。他父親在石家莊工作,他跟隨母親在老家上學,父親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去幾天。他每年盼過年,不是為了過年能吃上好吃的,也不是過年能穿上新衣服,是因為過年了,父親就會回來,就會和他一起滾鐵環。玩陀螺,一同做農活兒。他說著說著就笑了,從他甜美的笑容中我能讀出那個居于成都平原一隅的家庭的溫馨,而他,正在向我們傳遞著人生中那些平凡而普通的美麗的回憶,傳遞著那些牽掛親人的日子的酸甜。他說:“小時候,父親在身邊的時候,總感覺心里特別踏實,我很依戀父親。”
他在南北牽掛的情愫纏繞中想念父親、等待父親、期盼父親回家。過了春天盼夏天,過了夏天盼秋天,過了秋天盼冬天,當冬天快過完的時候,父親就快回來了。年復一年,他在盼望父親回家中漸漸長大了,畢業了,工作了。他工作于成都某公司,卻被派往青海省的玉樹兩年了,他的妻子也是農民,他的小家庭又成了他小時候的翻版——是工農結合的家庭,又是南北牽掛。
“你怎么不調回成都工作?”聽著我的疑問。他說不是單位非派我去玉樹工作,而是在玉樹工作比在成都工作工資收入要高。他雖然很不適應玉樹的生活和氣候,但他還是主動請纓到玉樹工作。他的妻子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他的家庭需要他掙錢,孩子需要撫養,母親年歲也逐漸大了,身體也不如從前了。他這次回老家,是因為妻子生孩子,他回去探望。探親后,他乘這趟列車匆匆去北京出差,出差辦完事還要趕回玉樹。
他說著玉樹的神奇。那噴香的奶茶、綠色的高原,還有那素面朝天、高立于山腰間的寺廟……都令我浮想聯翩。他說:“我更喜歡那里的人。”他說:“純樸而倔強的康巴漢子,臉上總是掛著豪爽的笑臉,能夠隨心隨性自然相處。和康巴漢子相處不累,你付出真誠,他們會回報你真心,人與人之間根本不用設防。”他還說,在那里才工作了兩年,已經有好多相處很不錯的玉樹朋友。看得出,他也是一位為朋好友不錯的人。
他聊著玉樹的美麗,講著玉樹的風土人情……他越講越帶勁,便拿出一張手機儲存卡,插在手機里。玉樹的風物人情便從他手機的屏幕上顯示出來。他一張一張地給我們解釋著照片中的畫面。畫面中有文成公主廟,有玉樹獨有的婚俗,有玉樹的駿馬,有玉樹的草原,有寺院、佛塔、經書、法器、圣山、經輪,還有寺院中的和尚,有新娘出嫁時著裝的服飾,有玉樹獨特的建筑……聽著他的描述,我感覺玉樹離我很近很近。仿佛也隨之去玉樹旅游了一番。
如今,美麗的玉樹成為一片片廢墟,多少同胞的生命被埋在廢墟之中,這是一個多么疼痛的春天。
他安全嗎?
如果他安全地活著,憑他的熱情,他一定會投入搶救同胞的救援的隊伍之中。我在熒屏中搜索著那個清清瘦瘦的大男孩……
還記得他從手機里翻出妻子和還未滿月的孩子照片,孩子很可愛,妻子也很漂亮。我說:“兩地分居多不易呀,還是回成都工作,或是把妻子弦子帶到玉樹吧。”他說趁年輕,在玉樹再工作幾年,工作成績突出后再調回成都去,到那時就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家人的生活也就無憂了。能看得出來,他的性格里有四川人的直爽豪放,堅韌、耐勞、責任和擔當。
他總是有說有笑的。生活中的困難對他來說,他都只是一笑置之。玉樹遇難,還能看到他堅定地面對因難的從容和堅強面對災難的笑臉嗎?
列車就快到石家莊站的時候,他往我女兒的手里塞了幾包綠茶。他說:“這是我母親親自到茶山采摘的清明茶,也是母親親手用傳統工藝制作的綠荼,讓我們品嘗品嘗。”我知道,他母親做的這種茶在我的家鄉叫炒青,在市場上能夠買到。尤其在清明前后價格最高。
看上去黑乎乎的,但味兒卻特別甘淳清香。回家后,我便取來杯子,放入一撮茶葉,加入一杯純凈的開水,隨著熱氣的升騰,滿屋的茶香便進入鼻翼。再看看杯中的茶葉,都是鳥語雀舌,在清水中打兩個滾兒,便慢慢伸展開了美姿,青翠的色澤。噘起嘴輕輕一吹,吮一口:人生之甘飴,在于苦澀之余。引我進入了家鄉的美景,一方蔚然:幾朵飄悠的白云,灑下金子般的陽光;一片翠意蔥郁的茶林,一群嬉笑雀躍的姑娘,纖手采下一片片清露欲滴的鳥語雀舌……
連續幾天,我都要泡上一杯兩杯三杯,看著伸展的美姿、青翠的色澤,噘起嘴輕輕吹,吮一口。再輕輕吹,再吮一口……
如今。他贈予的茶香仿佛還在我的屋內飄蕩。可他在哪里呢?在玉樹?在四川?我不得而知。玉樹突遇的災害,讓我驟然間想到他,我心為之牽掛,卻無法聯系。
列車如人生的站點,下站后就各奔東西,我沒有想到要留下聯系方式。哪想到,一年多后,三江源頭地縫裂,玉樹村寨廢墟堆。看著電視里面一個個悲痛的場面,我擔心著這個在旅程中匆匆分別的老鄉,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在安全的帳篷里,還是在廢墟中;不知他在工作崗位上,還是在救援的隊伍中……
災難面前,生命第一!從一定程度而言,我的這個老鄉的生命才剛剛開始,猶如那炒青的清明茶,他只品嘗了人生的苦澀,還沒有經歷生命的甘飴。他的孩子還那么小,父親、母親已經蒼老,還有需要他工作掙錢支撐家庭的妻子,都迫切地期盼他平安,回到四川那個他生長了20多年的家。我不敢想象,得知玉樹受災后,他的親人是何其的焦急,何其擔憂,何其心痛。
在玉樹,有多少像我老鄉一樣的高原同胞。他們在廢墟中,命懸一線。時間就是生命。搶時間就是搶救生命。
滿目瘡痍的災區并非孤島,連日來處處閃現著迷彩綠,黃色、橘紅色的救援服,紅色僧袍、白衣大褂和志愿者的紅綢帶。一時間,玉樹人無論男女老幼,各種語言,各種習俗融合在一起,各地捐款、捐物紛紛抵迭,全國人民與災區同胞共克時難,與災區人民生死相連。強震發生后,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玉樹故事。到4月21日,青海玉樹地震的第7日,舉國同悲,沉痛哀悼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時候。僅陽泉兒女捐款就達40萬元,愛心背后的故事更是書寫不盡。
玉樹挺住!
青海堅強!
中國加油!
在悲痛中凝聚了不屈的民族力量,有這么強大的民族支撐,有涓涓不息的愛心匯入生命之海,我相信災難的疼痛會很快過去,希望的太陽會在每一個人心中升起!我更相信,我那位在玉樹工作的老鄉一定會平平安安,并祝福玉樹同胞健健康康!
責任編輯:燕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