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關于“食物搭配”、“食物相克”方面的書籍可謂鋪天蓋地,內容從最初的百余種到現在的上千種。“產生沉淀”、“不能吸收”、“營養抵消”、“身體不適”、“中毒失明”、“導致死亡”……說法有很多,似乎后果很嚴重。食物真的會相克且造成嚴重后果嗎?食物究竟怎樣搭配才合理?
在現代營養或相關學科專著中,并無“食物相克”一詞,食物相克是中醫食療的一種說法,也就是指食物搭配不合理。
食品“毒性”被夸大
所謂的不能同食的食品,來源大概有兩個:一是從古代醫書中流傳下來的,但這有很大的不科學性。如某人突然病亡,古人查找不到原因,然后記錄該患者生前一天吃過的食品,就此認為兩種食品“犯沖”;第二個來源就是有人聲稱這是動物試驗的結果。這更是毫無科學依據,且不說動物和人體生理結構不同,就是真有動物試驗,“犯沖”食品所謂的“毒性”也被夸大了。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食物需要多元化,如果照網上流傳的那些不能同食的食品名單來看,人們不僅每天要提心吊膽,徒增煩惱,而且時間一長,食品攝入難免單一,對健康不利。
吃得越雜營養越均衡
這些“相克”說,無論是醫學還是營養學都找不到相應的文獻,可以說是毫無根據的。食物貴在雜而不在于精。作為雜食動物的人類,吃的品種越多、越雜,飲食才越安全。人類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脆弱,也許一些食物里會含有少許毒素,但是人的肝臟是有解毒功能的。而且,服用量不大的話無需擔心。某種營養素偶然增多或減少,打破了與其他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只是暫時的,機體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如動用儲備、減少排泄、增加代謝效率來保證器官。功能的正常。所以,健康的人在平衡膳食的原則上,可以將各種食物相互搭配。
在食物的搭配上,講究葷素搭配,精細食物與粗糧結合;還有不同顏色的食物搭配,如紅色與綠色、黃色、黑色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主張一天攝入40多種食物,應有谷薯類、牛奶、雞蛋、肉類、果蔬類、豆制品類和油脂類等幾大類食物。總之,食物的種類越豐富,吃得越雜,營養就越均衡。另外,炒菜時植物的種系越遠越好,如葉菜與根莖類、茄果類、十字花科類蔬菜搭配,可使食物營養素相互補充,如果葉菜與葉菜搭配,比如白菜和油菜都是葉菜,它們搭配在一起,就不如白菜與茄果類的番茄、白菜與根莖類的土豆等搭配更合理。
化解“食物犯忌”的搭配
食物按它的性質來說,有寒、熱、溫、涼之分。人的體質根據中醫學判定有寒、熱、虛、實之分。寒性體質的人飲食上宜選擇偏溫熱食物,反之,熱性體質的人飲食上宜選擇偏寒涼食物。只有認清自己的體質,再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合理搭配,才能達到保養身體的效果,也才能談得上對飲食宜忌的理解。但吃了與人的體質不符的食物會引起中毒甚至能要人命的說法,過于夸張,多是無稽之談。
如熟豆漿配雞蛋,是沒問題的。大豆中是有蛋白酶抑制劑,但它只存在于生大豆中,經過加熱后這種物質被破壞,就不妨礙蛋白質分解了。市售的豆漿多是熟豆漿,所以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即使是生豆漿也沒關系,只要先將豆漿煮熟后再和雞蛋一起吃就行了。
又如菠菜焯后配豆腐,可以一起吃。營養物質在吸收代謝過程中的確有可能發生相互間的排斥,使一方阻礙另一方的吸收或存留,比如鈣與磷、鈣與鋅、草酸與鐵等。說豆腐不宜與菠菜同吃,這是因為菠菜中含草酸多,易與豆腐中的鈣結合生成草酸鈣,從而破壞豆腐中鈣的利用率。但草酸易溶于水,可先把菠菜在開水中焯一下。
所謂“食物相克”所說的內容并非一點道理都沒有,但它不是用科學全面的營養觀點看待食物的搭配與組合。總之,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食物相克的問題,別把它太當回事,學會科學選擇食物的方法,掌握食物搭配技巧更具有實際意義。
(于倩摘自《自我保健》第1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