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親近
清代有個文人叫夏仁虎,祖籍南京,光緒二十四年以后來到京城做官,從此久居京師,也算我們北京人了吧。清末,他在刑部、郵傳部、農工商部打工。民國初又在國務院、財政部干活。他的《舊京瑣記》里面寫到,在清代,婦女出來見客是常有的事。不僅旗人,就是漢人也如此。見就見吧,可夏仁虎第一次來北京就碰上這樣一件怪事兒——
第一次來北京,總要見見京城的親戚。有一回,夏仁虎去一門遠親家里串門。這家遠親聽說有人來京城當官,全家集合,列隊歡迎,七姑八大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八竿子打得著、打不著的,全上來啦。大家上前問寒問暖,連老夏家里的人都問遍了,問得老夏都暈了——怎么他們問的這些人,我都不知道?老夏一想,我還是挨個兒地問問這些關心他的人,是不是他們弄錯啦。這一問不要緊,濫竽充數(shù)的就冒出來了。碰上一位,老夏怎么也想不起來,怕唐突了人家,就問:“您是不是姓趙?”那人回答:“不姓趙。”“姓錢?”“不姓錢。”“這么說您是孫三爺了?”“我家里根本就沒弟兄。”這還是好的,還有跟他套了半天瓷,連他家里養(yǎng)了幾只老母雞、幾只寵物狗,都問了個明明白白,最后來了句:“這位爺,貴姓?”——熱乎了半天,原來是裝的!
老夏總結:京師“交際場中亦多虛偽之風”。
北京人有個習慣,沒話找話,就是不認識的人,碰上了,你也得和他招呼兩句。就像那個著名的笑話,說一大清早,一位爺從廁所里剛出來,沒走幾步,碰上一位,上來就是一句:“吃了嗎?”弄得這位爺心里那個別扭。原來北京人的這臭毛病,在清同治、光緒的時候就有了。
裝爺
真親近的人,不裝;不親近的人,裝親近。老北京人還有一種裝,就是裝爺。
《舊京瑣記》里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作者老夏去一個飯局,其中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本來嘛,飯局就是一種交際場合。席間,老夏認識了一位朋友。倆人這一通聊,天上地下,海內海外,能吃的,能喝的,能跑的,能跳的,除了皇上的那點事兒不能在公開場合議論之外,全白話了一遍。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位新朋友就對老夏說:“你這個朋友,我是交定了!明兒個定準我請你喝酒,別不來呀,不來就是不給朋友面子,你們大家說是不是?”老夏一想剛認識的,沒熟到那種程度,于是推托說有點兒小事,可能去不了。那人一聽來了情緒,“老夏,你看不起我。”老夏一看人家這么真誠,這么熱情,這么親切,多個朋友多條路嘛,只好答應了。喝過一圈酒回來,還沒落座,那位朋友就湊過來,小聲跟老夏說:“多喝了點,忘了,明兒個不行,我有差事。后天吧,后天沒公事兒,不見不散。”說罷,一抬手,“筆墨伺候!”當時就寫請柬。飯館名、菜名報下來,都快跟滿漢全席差不多了。飯局結束,兩人并排往外走,還沒出門,那位爺猛地一拍大腿,“哎呀,我把這事兒忘了!”老夏納悶,這又怎么啦?“后天我們家有祭祀活動。怎么是好?”旁邊有位朋友過來解圍說:“朋友就是個緣分,何必著急在這一回哪?來日方長,來日方長嘛。”老夏最討厭這種裝,沒好氣地回了句:“我也有事,忙你的去吧,不打擾了!”從此以后,老夏見了這路人,連話都不跟他說,任你怎么白話,不嫌累,你就裝吧。事后有友人跟他說:“在咱京城,飯桌上,人家非要請你,那都只是個面子事兒。不管人家怎么盛情,你都應該立馬回絕,也就給了對方面子。你沒堅決回絕,他就只有自己找臺階下了。”
想裝爺?shù)娜耍詈笱b不下去,就只有裝孫子了。
事兒
夏仁虎的一部《舊京瑣記》,雖然很薄,卻能改變人們的一些印象,并不是每種舊都值得懷,其中有些是應該拎出來猛掄一通板磚的。筆記,不是正史,夏仁虎抓到了這個特點。如果你想了解一些老北京,尤其是清末民初時期的老北京的社交陋習,那么《舊京瑣記》中的“俗尚”一節(jié),是不可不讀的絕好資料。
夏仁虎說當時京師的人喜歡玩鳥,沉溺其中,不知不覺竟成了“鳥奴”,久而久之自己變成了一個廢物,是風尚之中“最惡者”。你看,今天這東西不是還常常能見著嗎?一個人沒事兒整天拎個鳥籠子,溜來溜去,還總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美其名曰“愛鳥”,都把鳥愛成爺爺了。
老北京話,眼下有復活的意思,有活潑幽默,也有刻薄的。這些刻薄的語言,往往以一種事兒事兒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管考生叫“浩然子”,剛聽上去還覺得挺好聽的。可實際上,這說的是考生所住的房子,像個瓜。考生住里面,就像瓜里面的瓤子。老北京人就取其諧音,叫“浩然子”。老北京管落榜考生叫“豆芽菜”,為什么?因為所有的植物都是種了才長出來,只有豆芽菜不用種就長出來,所以人們取“不中”的諧音“不種”。人家費了半天勁兒,沒有考中,本來心里就挺難過的。這不給人家添堵嗎?
老北京人的“裝”和“事兒”總是攪合在一起的,裝的時候總事兒事兒的,反過來,事兒事兒的時候又總要裝。所以,你看老北京的那些爺兒相的,差不多都是孫子;而那些孫子相的,倒可能是個爺。
我看夏仁虎的文字,覺得里面的這些東西離我們很近。如今一些上了些年紀的人,寫寫老北京的東西,往遠了說,也就到民國,可能還是中期。有些人四處打聽,以為聽來的東西就是老北京了,到處都是吹噓,好像老北京什么都好。其實你看看夏氏的這部書就知道了,老北京原來還真有不少陋習,不僅昨天有,今兒個有的還沒改。不僅沒改,有的甚至變本加厲了。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