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邁向現代化的今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挑戰,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逐漸離我們遠去。又逢清明,讓我們一起了解有關清明節的知識,感受傳統節日強大的凝聚力和其承載的深厚的民族情感。
清明節的由來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別國。一次,在流亡途中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得知了肉的來源之后,流下了感激的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賞了當年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邀功,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以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可在綿山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于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放聲慟哭。后來,人們在樹洞里發現了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如今,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詩中清明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惟一演變成節日的節氣,并由此產生許多習俗。誠如古書《歲時百問》所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如果我們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時她還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蔻年華長成二八靚女,楚楚動人。此時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在房間憋悶了一冬的人們,頓覺“無邊光景一時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南宋詩人吳帷信曾做詩一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節除了踏青,還有許多有趣的游樂活動。文人雅士們喜歡把酒而歌,婦女們喜歡蕩秋千,男人們喜歡斗雞、踢球,小孩子們喜歡放風箏,可以說是各得其所。唐朝詩人韋莊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就勾畫了清明游樂的歡快景象: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然而清明前后,也不都是風和日麗,有時會下起一陣蒙蒙細雨,給清明增添了另一種情趣,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描寫的就是此情此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插柳也是廣泛流傳的習俗,清明這一天人們在房前屋后、井臺渠旁插上柳條,寓意祈盼吉祥如意,這大概就是“井井有條”這一成語的原始含義。此習到了明清時代,演變成植樹活動。江浙一帶有些地區還有女子清明時將嫩柳枝盤成環戴在頭上,希望自己能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