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7年開始,小劇場話劇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幾大城市掀起“劇浪”,到2010年已經形成一股相當強勢的“劇潮”。
近幾年來當先鋒話劇、賀歲話劇等多元化的話劇形式出現之后,話劇開始真正走向百姓生活。因為不論從表演方式到演員陣容都更接近于“真實”。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幾大城市中,看話劇已被標榜為一種新的生活時尚。
一些優秀的影視演員和導演選擇回歸,以知青年代“絕版愛情”為代表的《甜蜜蜜》與“80后婚戀”為代表的《剩女郎》等多類型的話劇形態引領著2010年話劇界的新風尚。
小劇場改變了話劇傳統模式
人們喜歡話劇的其中一個原因和小劇場的興起有關。小劇場的演出形式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改變了傳統的看戲模式,使演員和觀眾都能獲得激情。
“小劇場話劇”的表演模式源自西方,它不單有場地小、觀眾少的外在形式,而且在表演上打破傳統劇場僵化形式和嘩眾取寵的制式化表演,拉近了舞臺與觀眾的距離。
優秀舞臺劇有其獨特的魅力,話劇舞臺的魅力更為遼闊磅礴,它對演員、劇本的要求更高,能在小小的舞臺上,將一個故事、幾段情節、一種情緒傳遞給觀眾,讓人陶醉、思考。
經典重新演繹,明星回到舞臺
好的話劇,可以穿越時空。一些經典的作品重新回到舞臺上,年代不同,對經典的閱讀感受當然也不同。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話劇近年來佳作連連,余華的《兄弟》、王安憶的《長恨歌》都相繼出現在了話劇舞臺上。
單是明星的舞臺回歸已經讓話劇迷們感嘆唏噓,這在歷史上沒有過,影視導演及明星選擇話劇舞臺嘗試,也意味著影視界對話劇更為專業的介入。
本刊此期的文化專欄特別采訪了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位導演及一位影、視、劇三棲演員,讓讀者們體會話劇魅力的同時,也能了解經典是如何制造出來的。
在《炊事班的故事》中飾演才華橫溢的小胡、在《武林外傳》中飾演英俊瀟灑身情絕技的白展堂,演員沙溢輕松詼諧的熒幕形象可謂深入人心。
沙溢:在《甜蜜蜜》中詮釋對愛情的頓悟
走在街頭,總有人會地認出他,并且會開心的叫他“老白”,偶爾還會有人喊一聲“葵花點穴手”。電視劇《武林外傳》播出后,“老白”、“葵花點穴手”成了沙溢的標志。
入行近10年的沙溢一下子因“白展堂”而被眾人熟知。從《炊事班的故事》到《武林外傳》到《甜蜜蜜》再到《高地》,沙溢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經歷了從喜劇到正劇的跨越,演技也日臻成熟。他在《武林外傳》里塑造了一個玉樹臨風的、幽默搞笑而又深情款款的白展堂;《炊事班的故事》中塑造了“酸溜溜的文化人”帥胡;《甜蜜蜜》中的韓陽,以一身書卷氣的知識分子形象呈現了另外一面的他,此次出演話劇版《甜蜜蜜》,與熒幕不同,沙溢展現出了最自然的自我。
郭薔:沙溢你好,作為長春的老鄉,首先很為你驕傲,祝賀你在話劇《甜蜜蜜》中的表演被觀眾認可并喜歡,但我想先問你三個與《甜蜜蜜》無關的話題,好像知道“老白”、“白展堂”的人比知道沙溢的人多,你覺得這是喜還是憂?
沙溢:高興多一點吧!對于一個演員來說,塑造的角色能讓觀眾知道,證明這個角色深入人心,被觀眾接受,其實也是一種褒獎。
郭薔:聽說在新版《三國》中,你扮演的是孫策,你怎么把握這個角色?
沙溢:我理解中的孫策是一個內心清潔的人,他不會去費盡心機算計什么,想怎么樣就去做,從不會玩爾虞我詐等等手段,這也和我本身有一樣的地方。
郭薔:你本身就是戲劇演員,但這些年似乎演的電視劇很多,重新回到話劇舞臺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沙溢:重新回歸的心情。話劇舞臺是一個很自在的地方,你不用去找服裝和過多的修飾,也不用每天化妝,尤其是排練的階段,你可以自由的迸發創作的想法,然后再集中爆發,很過癮。
郭薔:影視表演與話劇表演的不同之處是什么,是不是話劇的難度更高,更考驗演員的功力?
沙溢:影視劇是把人物的神態、表情集中在銀幕和熒屏上,讓觀眾有視覺的沖擊;而話劇則更多的要靠演員的肢體語言,情感去渲染整個空間,然后在短時間里瞬間爆發,在整個過程中一氣呵成,沒人喊停,只有掌聲,就會讓你更置身其中,真的很過癮。
郭薔:拍《甜蜜蜜》的時候,聽高導說你有點“不聽話”是這樣嗎?
沙溢:所謂的“不聽話”是在創作時的靈感和創新。這是高導在夸我呢!呵呵。
郭薔:下一部戲是什么?能透露一下嗎?
沙溢:目前正在拍電影《武林外傳》,電視劇《牡丹亭》將在9月播映。
郭薔:對于自己未來的發展,您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什么?
沙溢:嘗試一些新的角色吧。
郭薔:謝謝沙溢接受我們的專訪,最后請給我們《鳳凰生活》的讀者說一句激勵的話吧。
沙溢:《鳳凰生活》是一本最貼近讀者的雜志,希望更多讀者能夠喜歡。
沙溢簡介
沙溢,吉林長春人,比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從《炊事班的故事》到《武林外傳》,沙溢演技日臻成熟,逐漸被觀眾熟知。影視及話劇作品:《聊齋》(電影)、《越光寶盒》(電影)、《武林外傳》(電視及電影)、《上錯花轎嫁對郎》(電視)、《炊事班的故事》(電視)、《甜蜜蜜》(電視及話劇)、《收信快樂》(話劇)等。
他曾執導《甜蜜蜜》、《新上海灘》《結婚十年》、《幸福像花兒一樣》等電視劇,每部作品都創下極高的收視率,被贊為最具“收視保障”的導演,他投資一億五千萬制作的古裝大戲《三國》,包羅眾多明星藝人,被譽最具票房威力的導演!
高希希:《甜蜜蜜》是圓夢之作
2010年,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相繼被翻拍推上電視屏幕。其中,高希希指導的《三國》率先登場,戲還沒有開演便已先聲奪人--以每集160萬的制作成本和超過260萬的收益創下了中國電視劇史上新的紀錄。
憑著《歷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兒一樣》、《新上海灘》等劇,高希希成為國內影視圈頗具影響力人物。
《三國》閃亮登場的同時,高希希傾情打造的首部話劇力作《甜蜜蜜》也攜手奧斯卡最佳舞美得主葉錦添,帶領“高家班”的眾弟子在2010年掀起了一場話劇界的“顛覆之風”。
這次首次進軍舞臺劇,并將曾經的經典作品《甜蜜蜜》搬上話劇舞臺,無疑會讓許多話劇愛好者滿含期待。高希希表示,導演話劇《甜蜜蜜》是為了圓他一個青年時代的夢想,而此次話劇《甜蜜蜜》的思想性更加具有當代性。
郭薔:高導你好,很高興你接受本刊的專訪,首先祝賀你的史詩大劇《三國》和話劇處女作《甜蜜蜜》并蒂開花。
高希希:謝謝。
郭薔:你執導的《甜蜜蜜》、《結婚十年》、《幸福像花兒一樣》等電視劇,每部作品都有著很高的收視率,你本人也被贊為“收視保障”的導演。這次您將話劇《甜蜜蜜》搬上舞臺是出于什么樣的初衷?
高希希:應該是意猶未盡吧,《甜蜜蜜》就是一種對幸福情懷的追憶。甜蜜,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一種感悟,一種追尋。我們這代人有一種情懷,我們對理想、目標、真情的感悟都是真誠的。我覺得愛應該是一種承諾和堅持吧,我們這一代的愛,是大愛,所以我要用作品來完成我心目中理想的愛。
郭薔:這次話劇《甜蜜蜜》整個故事內容跟之前電視劇版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話劇版《甜蜜蜜》想給大家呈現什么樣的思想?
高希希:話劇版《甜蜜蜜》是電視版《甜蜜蜜》的一次延伸,排這部話劇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人們重新去品讀這種愛和善。劇中人物前后跨度三十年光陰,今天的甜蜜與過去的甜蜜的對峙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善和愛的延續。話劇版《甜蜜蜜》的新穎之處就在于有更多的中年思考、時代的思考。
郭薔:現在越來越多影視演員或者歌手走向戲劇舞臺,比如說沙溢本身就是話劇演員出身的,但林心如似乎之前沒有受過話劇的培訓,而舞臺表演與影視表演又不同,你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高希希:你要是看過林心如演話劇的話,就會認為她是個好演員,她身上有一種純真、美好的感覺,她身上很純很美的氣質,正是葉青這個人物所具有的主要特質。林心如是個非常負責任的演員,她早就能把臺詞背得滾瓜爛熟了,還請了臺詞老師來進行指導。這方面她非常敬業。
對于演員來說,電視電視與話劇,都屬是表演,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交流的平臺和對象不同,一個是對鏡頭,一個是對舞臺,在舞臺上,直接面對觀眾,會讓演員和觀眾有著更加神圣的感覺。
郭薔:話劇《甜蜜蜜》接到全國演出商邀請不斷,據說5月至7月檔期已全部排滿,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深圳這邊也期待著6月份《甜蜜蜜》的到來。拍之前,你有預料到這個結果嗎?
高希希:排之前真的沒想過,自己只是想圓夢,這個要感謝我的創作班子吧。
郭薔:《甜蜜蜜》取得了如此的成功,你的下一步計劃是什么?
高希希:下一步嘗試拍電影,將《潛伏》拍成電影。
郭薔:能透露一下演員陣容嗎?是你原來御用的“高家班”班底嗎?
高希希:完全不是,現在只是有了大的框架完成了,但演員會給大家驚喜的,是兩岸三地當紅的明星。
郭薔:謝謝高導百忙之中接受采訪,期待《甜蜜蜜》六月份在深圳上演。
高希希:謝謝你,謝謝《鳳凰生活》雜志,祝你們的雜志辦得越來越好。
《潛伏》劇透1:梁朝偉 舒淇檔期困擾
高希希稱,電影版除了沿用電視劇響亮的劇名以及劇中人物的名字之外,劇情幾乎與電劇版完全不同。高希希力邀梁朝偉出演余則成,因為他認為“梁朝偉的眼睛有淡淡的憂傷,很適合演余則成”;女主角已經邀請舒淇,舒淇也已答應出演電影《潛伏》中的“翠平”,但最近舒淇的檔期出了問題,所以女主角仍然未能最后確定。
《潛伏》劇透2:希望蔡康永加盟
高希希說,自己買下了小說版權,并請了6個編劇來創作這個故事,除了保留小說的人物構架,劇情細節都變了,而且在電影里,余則成和翠平還有感情戲。高希希還會邀蔡康永出演,認為其很適合劇中角色,而蔡康永也十分配合,稱他看過電視劇《潛伏》。
高希希簡介
著名導演。1962年出生,雙子座男人,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視作品,捧紅了一大批影視明星。獲得過華表獎、百合獎等眾多獎項。每一部作品都被觀眾津津樂道,在中國享有盛譽。代表作品:《花非花》、《幸福像花兒一樣》、《甜蜜蜜》、《歷史的天空》《狙擊手》等。
去年年底,國際小劇節的頒獎典禮上,青年導演李伯男執導的話劇《畫皮》包攬了七項大獎,成為當晚的最大贏家。因幽默而深刻的創作風格被稱為戲劇界的“馮小剛”。
李伯男:堅守戲劇,不僅僅是情懷所致
2006年,可以說是李伯男的話劇年,小劇場話劇《有多少愛可以胡來》的橫空出世讓年輕的李伯男迅速引起世人的注意。這部講述都市男女情感生活的話劇,商演場次已經突破一千大關,累計觀眾超過五百萬。李伯男因此被譽為話劇界繼林兆華、孟京輝之后又一領軍式人物。
有思想的創作人總是能觸動當下時代的敏感軟肋,李伯男自2008年首創“剩女”式生活狀態,“剩女”一詞便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詞匯;當“經濟適用男”再次點燃善良堅忍男人的激情時,李伯男大膽駕馭當下男女情感走向的渾厚實力可見一斑,而隱婚一族被搬上話劇舞臺的那一刻起,隱不隱已經不是問題的關鍵,勇敢愛下去已經溫暖了無數埋頭苦干卻心懷愛情的普羅大眾。
李伯男是目前話劇界最炙手可熱的話題導演。他執導的白領話劇《有多少愛可以胡來》、《我要成名》、《嫁給經濟適用男》等均成為了小劇場話劇的經典之作。迄今為止,李伯男導演的白領情感系列話劇已在全國演出超過1000場,創下小劇場高票房紀錄。
郭薔:看了你的都市情感系列作品三部曲,從《剩女郎》到《經濟適用男》,再到《隱婚男女》,可以說是愛情、婚姻、事業三部曲了,你拍這個題材的初衷是什么?
李伯男:主要是緣于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吧,我非常關注現今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這個不光是熱點價值的問題,我覺得只有對人性關注,才有真正的戲劇審美。
郭薔:你曾經說過小劇場話劇需要新方式,你的“新方式”是指什么?這個“新方式”目前已經實施了?還是即將實施呢?
李伯男:我在一點一點的探索,一方面是藝術上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希望對當代人的人性表達、生存態度方面,以新的思維,新的角度做詮釋,希望自己這方面有所建樹吧,這是我對做戲劇的追求。
郭薔:你認為中國的話劇目前現在處在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李伯男:中國話劇目前正處在一個很市場化的階段,并且越來越繁榮,審美形態方面,我覺得正處于一個洗牌的時代,話劇市場在逐漸的轉型。比如說,喜劇要適應藝術生存,在這個時期,喜劇本身的藝術價值要接受審美和市場的雙重考驗。
郭薔:你認為喜劇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才不會流于惡俗?
李柏男:這個要靠創作者自覺的審美約束,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票房,我一直很相信話劇觀眾的品位,以惡俗的方式一味的追求噱頭不久就會讓觀眾討厭的,這方面需要創作者很觀眾雙方審美的提高,更需要創作者的真誠度。所以還是那句話,“審美自覺”,這樣才會有良性發展,這是考驗創作者和觀眾的品位與文化高度的問題,但我相信話劇市場的審美形態會越來越良性。
郭薔:在《有多少愛可以胡來》一劇中,你啟用非職業演員來演,比如說小柯,你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李伯男:現在新技術、新設備被戲劇所利用,讓一切皆有可能,傳統戲劇要考驗演員的臺詞功夫,現在臺詞的擴音問題靠技術和設備可以解決了,但是,我認為對非專業演員的選擇上要慎重再慎重。當然,更多的人愿意嘗試是好事,不過我覺得,應該適度。
郭薔:在這個時代里,作為導演,怎么才能做到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更好?你會堅守一直做話劇嗎?
李伯男:我熱愛話劇,這是我喜歡的事,所以我會一直堅守這個舞臺,但我堅守不僅僅是情懷所致,更重要的是我對這個時代人類的生存方式有更深的思考,我想表達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內心存在而無法表達的東西。所以感謝戲劇,“她”讓我有創作的快感,讓我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傳達我對這個時代普羅眾生的理解和悲憫。
郭薔:你認為最理想的愛情和婚姻的模式是怎么樣的模式?
李伯男:我理想的愛情或婚姻的方式應該是一種平衡,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感本質的回歸吧。愛情之外的東西盡量的減少,回歸到情感需求的本身,這才能達到平衡。我自己喜歡平穩的幸福感,所以婚姻的雙方都要學滿足、平靜,愛情的最終其實就是回歸到平穩。
郭薔:謝謝你接受本刊采訪,期待你的新作品問世。
李伯男簡介
1978年出生,畢業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劇演出市場“最具票房號召力”導演,有戲劇導演中的‘馮小剛’”之稱。影視、MV作品若干,話劇代表作品有《有多少愛可以胡來》、《我要成名》、《我不是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剩女郎》、《畫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