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都有一個位置留給孔子,即便在特殊歲月里孔子被陪綁,國家機器以最強悍的配置來試圖打倒他都沒有用,孔子還是最重要的文化人物。孔子從勤勉的學者、不如意的政治家到偶像化的精神領袖,是漫長歷史造成的…… 孔子,這位從齊魯大地上誕生的巨人,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向我們走來,向世界走來,走進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電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國公映。電影描寫孔子51歲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歲病逝這段經歷,并挑選了最有戲劇性的墮三都、周游列國、陳蔡被圍等重要經歷進行改編。已觀看過此片的觀眾都對電影的氣勢磅礴和情節的深入人心大加贊賞。
怎么看孔子?本來就是相當復雜的問題。漢代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當政者獨尊儒術,奉孔子為大圣人,于是就有人將孔子神化,說他“前知千歲,后知萬世”,“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王充提出許多實例進行辯駁,說明孔子是圣人,不是神,其感官與常人一樣,只是思維靈活一點,想法深刻一點,但他也有許多不知道的。
經過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再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舊”,批林批孔,批儒評法,將孔子儒學全面否定。將近一個世紀,整個民族差不多都在批孔批儒的文化氛圍中度過。現在,如何看孔子,就形成了更加復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