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調查我院兒科門診用藥情況,促進合理用藥。方法:我院2009年1月至9月兒科門診處方共5034張,統計并分析用藥狀況。結果:平均處方用藥品種數為3.02種;平均處方金額為78.87元;抗菌藥物使用率為66.53%,占總藥費的55.04%;注射劑使用率為47.18%,占總藥費的43.15%。結論:我院兒科處方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某些不合理現象。醫院應對醫生在藥物使用的規范化管理和藥劑人員的審方工作方面進一步加強,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關鍵詞 兒科處方 用藥分析 抗菌藥物
中圖分類號:R452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0)03-0142-03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新藥品種數的增多,處方質量和用藥的合理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是屬于特殊用藥群體,由于處于迅速生長的發育階段,生理特點獨特,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在藥動學、藥效學方面與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合理用藥一直是兒科治療工作中既重要又復雜的問題。為全面了解我院兒科門診的用藥情況,促進合理用藥,筆者參照合理用藥國際調研指標中的處方評價指標,對我院2009年1月至9月兒科門診處方進行統計和分析,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我院2009年1月至9月門診兒科處方,共計5 034張,其中,男性病例處方2 671張,女性病例處方2 363張。患者年齡42 d~16歲,平均年齡3.68±4.98歲。采用回顧性分析法,統計每張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處方平均金額、含注射劑處方所占百分率、含抗菌藥物處方所占百分率及抗菌藥物單聯使用所占抗菌藥物處方百分率,并與全院同期處方與以上數據作一對比,同時對兒科使用抗菌藥物品種和數量作一匯總和排序。
2 結果
2,1根據國際指標基本情況調研的結果
根據國際指標基本情況調研的結果見表1。
2,2兒科處方中所涉抗菌藥物品種和金額
兒科處方中所涉抗菌藥物品種和金額見表2。
3 分析與討論
3,1處方指標
與全院水平相比,兒科平均處方金額、平均抗菌藥物金額、平均注射劑金額都是較低的,這主要與兒科處方藥物使用劑量小、價廉有關。但平均每張處方品種數(兒科3.02種,全院1.84種)、抗菌藥物使用百分率(兒科66.53%,全院18.67%)、注射劑使用百分率(兒科47.18%,全院14.09%)等指標,均明顯增高。

《處方管理辦法》中規定,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兒科患者門診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3.02種)高于全院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1.84種)。隨著用藥數量的增加,往往易造成重復用藥或不良相互作用的發生,故在保證藥物治療有效的情況下應盡量減少聯合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這就要求臨床醫生要考慮到兒童用藥依從性較差及兒童生理特點等實際情況,合理選用藥物,盡量減少每張處方的用藥品種數,通過藥師認真審方,確保臨床合理用藥。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我院兒科患者注射劑使用率為47.18%,有接近一半的患兒采用靜脈注射或滴注治療,使用頻率明顯偏高。合理用藥的基本原則是:能口服的就不必注射,能肌注的就不必靜脈輸注,這樣可避免注射帶來的生理性損傷,降低藥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在輸液中加人多種藥物時,治療風險增加,較易發生不良反應。但也不能排除兒科的特殊性,兒科患者往往就診時病情較急,口服給藥困難且起效慢,部分家長為了快速起效而要求輸液,因此,醫生在嚴格遵守藥物使用基本原則的同時,必須注重對患兒家長的宣教,達到合理選擇劑型和給藥途徑的目的。
3,2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兒科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率高達66.53%,高于衛生部要求標準(<50%),明顯高于全院(18.67%)水平,略高于2008年上海市抗菌藥物監測網公布的兒科專科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率(59.83%)。在調查中發現,我院兒科處方抗菌藥物使用中,使用1種抗菌藥物的占89.31%,使用2種的占10.17%,使用3種的占0.52%。1種以上抗菌藥物的使用通常為靜脈給藥后配合口服降階梯給藥。
兒科疾病大部分為呼吸道疾病,病原菌通常為病毒。抗菌藥物大量應用對病程控制無益,反而可能引發其他風險,如細菌耐藥、二重感染等。我院門診患兒所患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疾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指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社區獲得性感染,由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藥物,給予對癥治療即可痊愈,而少數患者屬細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性感染,此時可用抗菌治療。故應及時制定符合實際的兒科領域抗菌藥物使用的規范和指導原則,降低過高的兒科抗菌藥物使用率。選擇抗菌藥物時應首選療效較好的普通抗菌藥物,可用窄譜抗菌藥物時,不用廣譜抗菌藥物,嚴格控制局部用藥和預防性用藥。使用抗菌藥物劑量要足,不宜少量長時間應用或頻繁更換。一般情況下不聯合用藥,確實需要聯用時一定要有準確依據,最好按藥敏實驗結果用藥。抗菌藥物的合理聯用可以增強藥效,而不合理的聯用不僅會降低藥效,甚至還會導致或加重藥物的不良反應。
調查結果顯示,我院使用較多的是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林可霉素類和青霉素類。從品種的藥理作用和安全性來看,均符合兒童用藥的要求。氨基糖苷類藥物具有耳毒性和腎毒性,兒童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易造成不可逆的耳聾和急性腎功能不全,故衛生部在1999年就規定6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從本次處方調查結果看,我院臨床醫生對兒童抗菌藥物的選用是比較合理的。
3,3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
3,3,1給藥方案不合理
患者為小兒肺炎,處方給予青霉素鈉每日1次靜滴。β-內酰胺類藥物具有時間依賴性,無明顯抗菌藥物后效應,若半衰期長,給藥間隔可長,而半衰期短者,則給藥次數增多。而青霉素鈉,其半衰期只有0.5 h,應一日多次給藥,日劑量一次給藥無法滿足抗菌要求,反而容易引起耐藥菌株產生。
3,3,2抗菌藥物聯用不合理
此次查閱處方發現阿洛西林與青霉素聯合應用的情況。因兩者均為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聯用不能增強抗菌效果,反而會因為藥物劑量過大、濃度過高,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并造成資源的浪費;又如頭孢呋辛與克林霉素聯用,因克林霉素為快效抑菌劑,可迅速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致細胞質體積不增大也不發生細胞壁合成和自溶現象,從而限制繁殖期殺菌劑(頭孢呋辛)的作用,兩者應盡量避免合用,必要時,應先使用繁殖期殺菌劑再使用快效抑菌劑。
4 結語
綜上所述,兒科藥物的使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抗菌藥物的應用。建議加強臨床醫生的在職教育和培訓,提高醫生處方質量和用藥水平。組織醫生認真學習《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處方管理辦法》,相關職能部門應定期召開醫療質量分析會,對臨床不合理用藥及處方醫囑書寫情況進行講評,分析和評價臨床用藥情況,提出整改措施。同時對藥劑人員加強政策法規及藥學專業知識的培訓,聘請有較高管理水平及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藥師授課,提高青年藥師對不合理用藥的監控能力;臨床藥師應定期下臨床,宣傳、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積極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藥學技術服務工作。總之,合理用藥的最終目的是確保藥物使用的安全、有效、經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管理者、醫生和藥師互相協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