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然沒有絕對安全的企業,但是為了應對越來越動蕩的經濟環境,適當的規模是必需的。
企業做多大才安全?第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問題“有點傻”;第二次,感覺“有點煩”;第三次,我發覺這問題其實“有點難”。
先說“傻”的那一次。
那是一家小型房地產企業,銷售規模不到十個億,因此只能偏安一隅。資金、人才、產品、市場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管理層,萬一拿不到土地或者項目開發失誤,資金鏈就可能斷裂,企業就會難以為繼。為此,他們特別羨慕萬科和萬達這樣的企業,實力雄厚,遭遇風浪也可以高枕無憂。大家想知道,就算做不到萬科萬達幾百億的程度,企業做多大才算安全呢?
當時,我正在研究通用汽車的案例,于是根本沒走腦子我就回答說:做多大都不安全,你看通用汽車,不只是規模大,戰略和管理方面還曾經是全球學習的標桿,現在也經不起金融危機的沖擊,死乞白賴地等待政府救援。
當時我的意思是說,企業規模與企業安全沒有直接的關系。我們家附近的理發店。只有一位師傅和一個徒弟,因為有穩定的老客戶,十幾年日子一直過得相當滋潤。老板沒指望發大財,對未來也無憂無慮。
現在想起來,不只問的傻,答的也傻。固然沒有絕對安全的企業,但是為了應對越來越動蕩的經濟環境,適當的規模是必需的。
再說“煩”的那一次。
后來在一家零售企業,又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這家零售企業在區域市場相當有影響力,但是面對沃爾瑪和家樂福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企業領導層深感憂慮,他們同樣在思考,做到多大,企業才安全。
吸取前一次的教訓,我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稍微繞了一個彎子。
按照杰克·韋爾奇的說法,“數一數二”的業務才值得做,換句話說,做到行業或者細分市場的前兩位,應該就是安全的。
這家企業的CEO顯然對這樣的回答不滿意。他反問到,如果沃爾瑪和家樂福占據了前兩位,剩下的企業豈不是都沒希望了?
我說,希望還是有的,你們只要在這個區域做到“數一數二”,沃爾瑪也拿你沒有辦法,強龍不壓地頭蛇嘛。當然,除了規模,你需要像沃爾瑪的“天天低價”那樣,形成你自己的獨特商業模式。
CEo仍然不依不饒,他說,你無非是說。企業既要做大又要做強,這個道理我當然明白,但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到底做到多大規模,才算比較安全?
既然“數一數二”他不滿意,如果我回答說“你要開100個店,或者做到100個億”,同樣說服不了他。與其被他逼到角落,還不如直接告訴他,我也不知道。這是“比較煩”的那一次。 最后說說“有點難”的這一次。 最近我又碰到了這個問題,任憑我支吾半天,也沒把問題說明白。針對這個問題,要弄出一個頭緒,還真不容易。
何謂企業安全?許多中小型企業眼看著身邊同行的起起伏伏,深感生存之不易,比如創業伙伴散伙就可能直接導致企業死亡,企業賴以生存的一招鮮產品過時、核心客戶的需求偏好發生微妙變化、產業政策出現重要調整,都可能使一家企業迅速解體。
所以,我理解企業所關心的“安全”,其實是指企業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而突然解體。至于長期而言,企業能做多大多久,那是屬于能否長壽的問題,而不是安全的問題。
為了安全,企業必須具備避免突然解體所需的“粘合力”:包括內核粘合力,即核心管理層的穩定與團結;商業伙伴粘合力,如果你的企業規模足夠大,你對供應商就極具粘合力,同時由于可以讓利給客戶,你對客戶的粘合力也很強,你的企業就比較安全:政府與社會粘合力,當你的企業規模足以引起政府關注的時候,你就相當安全了。
至此,我們可以嘗試著回答“企業做多大才安全”的問題。當企業做到“可以形成穩定的核心團隊、可以穩固地粘合商業伙伴、可以得到政府支持”的規模時,就比較安全了。對于房地產和零售企業,這可能意味著100億,對于教育和服務業可能是10億,而對于我們家門口的那家理發店,10萬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