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1921年—2003年10月11日),著名記者、攝影家。
原名穆亞才,回族,河南杞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42年畢業于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文學系,同年9月進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開始從事新聞工作。
1942年9、10月間,穆青發表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訊《人們在談說著趙占魁》,再現了陜甘寧邊區工業勞動模范趙占魁的風采。1944年9月,他發表了《本市白家墻楊漢珠傷害人命,判處有期徒刑;常志勝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寫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的任務,寫了《東北抗日聯軍史略》。通過豐富的資料、確鑿的事實,再現了將士們在白山黑水之間14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1949年3月,穆青隨軍南下,寫出了《飛馳在南線的汽車兵團》、《穿過大別山麓》、《良田鎮的無名女英雄》、《狂歡之夜》、《十里長鞭》、《熱情澎湃的長沙城》、《白匪主力潰滅的狼狽相》等多篇戰地通訊,真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勝利的足跡。
解放后,穆青又寫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寬》、《一厘錢精神》、《九龍江上抗天歌》、《馴水記》等等。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國家創辦中國新聞學院,穆青兼任新聞學院院長。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沒有放棄寫作,如新聞作品《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等,充滿了藝術命力和感染力。
歷任《解放日報》編輯、記者,《東北日報》通采部長,新華社第四野戰軍特派記者、新華社華東總分社副社長、上海分社社長,新華社國內部主任,新華社副社長、社長。中共第十一屆黨代會代表,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中國記協第四屆副主席、第五屆名譽主席。
“勿忘人民”是穆青一生恪守的座右銘。他始終堅持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經常坐在農家的炕沿上與群眾親切交談,同許多普通農民結下了深厚情誼,成為知心朋友。在半個多世紀的新聞生涯中,他站在時代與歷史的交叉點上,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許多高揚時代精神的通訊和散文,也拍攝出許多立意新穎、技藝嫻熟、氣勢恢宏的攝影作品。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穆青與馮健、周原合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發表就立即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善于運用細節描寫和個性化語言。如:
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們靠著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著,走著。這時,焦裕祿突然感到一陣陣肝痛,時時彎下身子用左手按著肝部。3個青年懇求著說:“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務交給我們,我們保證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務。”焦裕祿沒有同意,繼續一路走,一路工作著。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們為他張了傘,他畫了一張又一張水的流向圖。等他們趕到金營大隊,支部書記李廣志看見焦裕祿就吃驚地問:“一片汪洋大水,你是咋來的?”焦裕祿掄著手里的棍子說:“就坐這條船來的。”
1966年2月7日,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頭號播音員”齊越,在朗誦《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竟然被文中這些細節描寫感動得泣不成聲。這篇長達萬字的人物通訊的感染力和真實傳神,由此可見一斑。
穆青曾經指出:在采寫人物通訊中,我們時常感到僅僅是用客觀事實的描述,還不足以充分表達出感情,也不能滿足讀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為了使讀者和記者一樣地動感情,在必要時就需要用蘊含哲理的抒情描述和議論。他又指出:人物通訊中的議論和抒情不可濫用,要掌握得恰到好處,起“畫龍點晴”的作用。人物通訊不是說理文,因此其中的議論不能象理論文章那樣論述、演繹、推理。通訊中的議論和抒情,要努力做到緣事而發,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