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現代著名學者、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安徽績溪上莊村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
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建樹。著作很多,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胡適文存》《胡適文存二集》《胡適文存三集》《胡適自傳》《戴東贏的哲學》《白話文學史》《胡適文選》《胡適論學近著》《四十自述》《藏暉室札記》《胡適日記》《齊白石年譜》等。1920年3月他所寫的白話詩集出版,即《嘗試集》,這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個人詩集。
胡適一生提倡傳記文學,理論與創作并舉,對發展、推動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和實現中國傳記文學的現代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胡適是從發展“新文學”和革新舊體傳記文體的要求中把“傳記文學”獨立出來的,而他提倡傳記文學的目的不只是介紹西方傳記文學思想。而是“發現”中國的傳記文學傳統乃至建立中國的傳記文學。傳記文學應是“胡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適墓志銘由知名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壯為先生書寫,其內容為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于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里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