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鑄成(1907年—1991年),江蘇宜興人,中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家和新聞學家。
徐鑄成是中國新聞史上不應忘卻的一個名字。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先后是《大公報》《文匯報》的重要創辦人之一,新聞界的傳奇人物,他的報人生涯以及所參加的政治活動,涉及到中國現代史上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1938年初,中國第二份民間報紙《文匯報》問世,徐鑄成為報紙寫了鼓舞抗戰,揭露漢奸的社論。不久,《文匯報》就被炸了。徐鑄成問報社負責人,社論還要不要寫?報社負責人說,社論照寫,調子不變。敵偽組織又用炸彈、斷手、毒果等威嚇。徐鑄成不怕威脅,繼續寫社論。
解放后,徐鑄成曾任第一、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代表,民盟中央委員,晚年復出,游歷著述,撰寫了大量新聞評論、通訊、游記和雜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憶新聞生涯中親歷親聞的文字外,還從事傳記文學創作,并致力于新聞傳播教育事業,兼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教授,主持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對一些新聞理論問題和實踐活動做了回顧和總結。著有《報海舊聞》、《舊聞雜憶》、《新聞藝術》、《杜月笙正傳》、《哈同外傳》、《報人張季鸞先生傳》、《徐鑄成回憶錄》《新聞藝術》等17本著作。
《徐鑄成回憶錄》是徐鑄成的“擱筆”之作,自1985年3月開始動筆,歷經兩年殺青。以平實流暢的筆觸,加憶了作者八十年豐富而坎坷的人生歷程,著重于作者的記者生涯及所參加的政治活動,涉及了中國現代史上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稱:“司馬溫公有一句名言:事無不可對人言,我湊上一句,臉有是非堪自信,作為一副對聯,用以自況。所以,自己在寫回憶錄的時候,用不著推敲,更毫無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之處,可以信筆直書,無所隱諱。當然,因年已日近鐘鳴漏盡,有些瑣碎的細節,是記憶不周全了。”“一生的經歷,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攤開來”,并以“事無不可對人富,胸有是非堪自信”自況。
《杜月笙正傳》和《哈同外傳》是我國傳記文學創作的一個新品種。這兩本為反派人物立的傳不僅能使讀者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有形象的認識,它們的出版也使讀者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傳記文學作品中,將會看到更豐富的、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杜月笙正傳》先于1981年間的《青年報》上連載,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哈同外傳》先于1982年間在《新民晚報》上連載,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出版。學林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徐鑄成傳記三種》,此二傳收入。杜月笙和哈同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也是上海灘上的“聞人”。徐鑄成先生為他們立傳,既是普及歷史知識,也是撥開迷霧,重述史實。作者自言,“正傳”就是正說,“實事求是地是一說一,是二說二”,再現歷史人物之本來面目。“外傳”則是以史實為基礎,“加了一點‘浪漫主義’的手法”,“添上一點夸張的描述”。這也是作者的探索和嘗試。
徐鑄成先生曾說過,我國新聞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名記者與有名的新聞工作者,也有不少辦報有成就的新聞事業家,但未必都能稱為“報人”。對此,徐鑄成有一段經典論述:“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對人民負責也應對歷史負責,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不顛倒是非,不嘩眾取寵,這是我國史家傳統的特色。稱為報人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品德和特點。”徐鑄成還說:“我認為,‘報人’這個稱謂,就含有極崇敬的意義。”用不著再加上偉大、卓越之類的形容詞。而他自己就是一個真正的“報人”。 徐復侖評價徐鑄成“他始終貫徹了‘說真話’這一宗旨,不僅大力倡導說真話,而且還身體力行地說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