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1968年8月20日— ),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
蒙古族,生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xué)院新聞系,之后就職于《中國廣播報》。
白巖松參加了《東方時空》節(jié)目的籌備,并成為以《東方時空》為標志的電視新聞改革隊伍當中重要的一員。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播出,白巖松成為首日播出的《東方之子》欄目的首任主持人,這是中國電視節(jié)目史上的第一個人物訪談欄目。白巖松迅速以成熟、知性同時保持新聞客觀姿態(tài)的形象走近中國電視受眾,并為當時還是一片空白的電視新聞訪談主持人之路,進行了積極并有開拓性的探索。僅僅三個月后,白巖松就以自己的表現(xiàn)被評為《東方時空》首任最佳主持人。
從1993年起直至如今,白巖松參加訪談的人物約千位,已樹立起自己鮮明的主持風(fēng)格。重要的是,白巖松一直參與各種節(jié)目的策劃,并始終堅持自己撰稿,為“主持人中心制”在中國電視界的實施進行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
同時,白巖松自覺參與電視改革進程,不守成,勇于變化。1996年,出任《東方時空》改版后的總主持人,并在主持人言論板塊《面對面》之中,探索了電視評論的樣態(tài),廣獲好評,成為因此獲獎最多的主持人。之后,白巖松勇于突破,出任《新聞?wù){(diào)查》欄目的首任主持人兼出鏡記者,為《新聞?wù){(diào)查》的誕生和順利播出做出了積極和不可替代的貢獻。
屏幕上的白巖松著裝普通,架著一副眼鏡,斯斯文文的樣子,在一群人之中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然而,當他一開口講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判斷錯了,他言辭間的犀利與直率讓人嘆服,而藏在眼鏡后面的一雙眼睛,也因閃爍著理性與智慧的光芒而熠熠生輝。的確,如今的白巖松是央視的名嘴,走到任何地方也會成為別人關(guān)注的對象。但面對這樣的名人效應(yīng),他只是淡淡地作了一個比喻:“把一條狗拉到中央電視臺連續(xù)播放三十天,它也會成為一條名狗,我不過就是那條狗而已。”
白巖松睿智,有很強的社會責(zé)任感。表面上,他的語言更華麗,更有詩情畫意,但藏在一副眼鏡后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訴我們: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穩(wěn)。樸實無華、一身正氣,對祖國,對人民真誠的愛;決不嘩眾取寵,真實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實實做人,這就是白巖松,新一代電視人的代表之一。
2000年,白巖松被授予“中國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創(chuàng)辦全新的《時空連線》欄目,并在其中創(chuàng)設(shè)編委會制度,成為當年中央電視臺制度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2003年,在非典陰影之中,借新聞頻道創(chuàng)辦之際,創(chuàng)辦《中國周刊》和《新聞會客廳》兩個全新欄目,并能用很快的時間,使之成為名牌欄目,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理念奉獻,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一部分。
2008年3月底,白巖松與同事創(chuàng)辦以他為思想中心的電視評論欄目《新聞1+1》,而這,注定又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白巖松做為主持行業(yè)中的一個標志性人物,正用自己不斷的改革熱情,勇于承擔(dān)社會責(zé)任的態(tài)度,加之持續(xù)的思考和對人格力量的追尋,為主持人這個行當塑造著全新的形象。2008年,白巖松獲得第九屆長江韜奮獎,“中國播音與主持”大獎特等獎、“中國金話筒獎”,還獲得2009年中國電視榜 “最佳時評節(jié)目主持人”獎。
說真話,有勇氣,有價值,有推動力。這是白巖松對自己言論的要求。他說:“等到充分的自由到來的時候,我們一定早已經(jīng)被拋棄掉了,該由另一代人來唱戲了,但轉(zhuǎn)折的時候正需要我們。我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去推動,去擴展,然后還能爭取被各界所接受。我經(jīng)常有沮喪的時候,但很少抱怨,因為抱怨沒用,能不能改變才很有用。我相信中國的媒體人,干新聞的,多有沮喪之時,但是抱怨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