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著名作家、學者、記者和杰出的愛國人士。
出生于浙江浦江蔣畈村(今蘭溪市梅江鎮蔣畈村),1915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五四運動中任學生自治會主席,主編《浙江新潮》。1921年到上海創辦滄笙公學,并在愛國女中任教,同時為《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撰稿。1922年,他筆錄了章太炎的國學演講,后整理成《國學概論》出版。后對章太炎扼殺白話文的論調,撰文做了批評。又編著《國故學大綱》上冊,批判胡適派的學術主張,開始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1923年至1935年他先后在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大學、路礦學院、暨南、復旦、持志、光華、大夏、中國公學等大學任教授 。1932年創辦《濤聲》周刊,刊頭以“烏鴉”為記,用以諷刺國民黨當局,不久被查禁。1934年在上海與陳望道等提倡“大眾語”運動,針對當時文壇讀經復古運動開展斗爭。同年與陳望道等合編《太白》期刊。1935年,主編《芒種》,反對以林語堂為代表的論語派,魯迅主動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與鄒韜奮、沈鈞儒等成為抗日救國會11名委員之一,并為《申報·自由談》、《立報》等刊物撰寫評論和雜文。
抗戰爆發后,曹聚仁持筆從戎,以新聞記者身份出入上海閘北戰場,為《申報》、《立報》、《社會日報》和中央通訊社采訪戰地新聞。上海淪陷后,任中央通訊社戰地特派員,報道抗戰戰況。曾首報臺兒莊大捷和首次向海外報道“皖南事變”真相,成為抗戰名記者之一。1941年,在江西贛南的蔣經國邀其創辦《正氣日報》,任總編輯,使該報成為當時東南三大報之一。抗戰勝利后,回上海,任《前線日報》主筆,兼香港《星島日報》駐京滬特約記者。1947年期間在上海法學院、復旦、大夏等校任教。
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港寫作,任《星島日報》編輯,并主辦《學生日報》、《熱風》,還為新加坡《南洋商報》寫特約文章,1959年后同林靄民合辦《循環日報》、《循環午報》、《循環晚報》。在此期間,國共雙方都努力尋找能夠實現溝通的中間人,被選中的就是就是曹聚仁。1972年曹聚仁在澳門逝世時,周恩來稱贊他為“愛國人士”,并為其親擬墓碑碑文:“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對于現代文學研究者來說,曹聚仁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然而他所以被提及,在大多數情況下總與現代文學泰斗魯迅的名字相連,這便多少有了“附驥尾”的嫌疑。其實,這是一種對其生平和學術創作不甚了解所造成的,觀其一生,曹聚仁是我國現代文史界和新聞界的杰出人物,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上也應占有一席之地。
曹聚仁一生著述極豐,在半個世紀的筆耕中,共撰寫四千萬言,著作計七十余部,如《文史討論集》、《國學概論》、《國學大綱》,散文集《我與我的世界》、《今日北京》、《萬里行記》、《文壇五十年》、《北行小語》,報告文學集《采訪外記》、《采訪新記》,輯有《現代中國戲曲影藝集成》等編著。屬于傳記方面的著作有:《蔣經國論》(1946 年)、《魯迅評傳》(1956年)、《魯迅年譜》(1967 年) 等。
《魯迅評傳》系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學術力作,寫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國內外數十種關于魯迅的傳記、評論中,他的《魯迅評傳》是最具個性的。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空里,作者說,他寫魯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視,他把魯迅視作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過對魯迅心路歷程、文藝觀、思想政治觀的述評,剖析他的作品,使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魯迅。曹聚仁向人們詮釋了三個不同的魯迅,并對當下流行的“假如魯迅活到現在”的話題,作了精辟的評述。曹著《魯迅評傳》,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魯研界最具分量的學術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