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1962年—),文史學者,紀實作家。
安徽壽縣人。中國《史記》研究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遼寧作協會員、大連作協理事。《家庭》、《知音》、《報告文學》等多家報刊簽約作家。就讀于海軍飛行學院、海軍政治學院、中國文化書院、遼寧文學院等。飛行員出身。曾在海軍政治部、大連市委宣傳部工作,后到某雜志社任職,歷任首席記者、專題部主任、執行主編等。多次成為央視“實話實說”、中央臺“午間一小時”等欄目的特邀嘉賓。有“東北鐵筆”、“中國網上反扒第一人”等美譽。現在主要從事《史記》、戊戌變法、紀實文學理論研究。“鼓吹創建中國紀實文學理論大廈”。已出版《傳銷內幕揭秘》、《維和高官傳奇》、《中國維和警察》、《特稿采寫寶典》等著作。2008年8月中旬,30萬字的長篇傳記《孫家鼐:創辦京師大學堂風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有《紀實文學的喪鐘》《紀實文學革命論》等。
余音認為,紀實文學像虛構文學一樣古老。虛構文學是為了表現,紀實文學是為了再現;虛構文學對藝術真實性的要求是逼真,而紀實文學則要求“寫真”。當代文壇,沒落的只是虛構文學或“純文學”,興旺的是紀實文學。紀實文學創作呼喚著紀實文學理論體系的創建,創建紀實理論體系,最迫切的一項工作,就是明確紀實文學創作的基本“游戲規則”。紀實文學的崛起,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對新文化運動的理性回歸。
但他也認為,紀實文學雖然日益繁榮,但是繁榮卻不輝煌。因為紀實文學興起的時間比較短,理論儲備少、品位低;作家隊伍成分雜亂,素質參差不齊;紀實作品結構簡單,語言平淡,喜歡描寫人物的奇聞軼事,而不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重數量、輕質量、少力作;紀實文學作者不能正確把握細節藝術加工的度,致使作品失實現象比較普遍。少數人為名利驅動,采訪時蜻蜓點水,寫作時粗制濫造,因作品嚴重失實而引發的官司日益增多。更為荒唐的是,有的“打著紅旗反紅旗”,不經采訪就可以虛構出“紀實”作品,制造假報道,敗壞了紀實文學的聲譽……上述問題,都是紀實文學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必須下大力氣才能夠清除。只有從理論上正本清源,建立起紀實文學理論體系,才能使紀實文學乘勢而上,健康發展。當前,我認為理論建樹最迫切的一項工作,就是要經過研討形成對紀實文學的共識,明確紀實文學創作的基礎“游戲規則”。
余音“開出藥方”,給紀實文學創作列舉了7條基本規則:一是要明確自己的讀者定位,為大眾服務,更要為中產階層服務。有什么樣的觀眾才會有什么樣的演員,有什么樣的讀者才會有什么樣的作家。由于中產階級的“培養”,紀實文學才能上檔次、產精品、出大家。二是不做“碼字匠”,要當文學家。作者在創作實踐中,應該像畫家、教育家、企業家那樣敬業,那樣鉆研,那樣注意打造品牌,對文學抱有敬畏之感,而不能像“碼字匠”那樣粗制濫造。三是我手寫我心,我筆道我情。不為任何人捉刀,也不為金錢驅使,更不把文學作為博取功名的“敲門磚”。四是要嚴格選材,沙里淘金。五是不寫虛構的紀實。虛構是紀實文學的大敵。決不能為了“好看”而隨意虛構。六是要有文體感。我們提倡寫作要有文體感,并不是想用文體的條條框框束縛大家的創造性,也不是要求大家在每一篇作品都達到文體的基本要求,而是期望紀實作家們在創作理念上,要有文體意識;在創作實踐中,要有文體追求。不但能寫,而且會寫——最大限度地做到內容與體裁的有機結合。七是運用現在時的、比較規范的、富有文學個性的普通話進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