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1956年— ),高級記者,著名編劇。
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5年參加工作,歷任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中國青年報》編輯、駐天津記者站負責人、機動記者部主任、編委、副總編,高級記者。著有新聞文集:《第五代》、《命運備忘錄》、《深呼吸》。他開創了“張建偉模式”,被稱為“中國第一記者”。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1988年開始文學創作,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已出版報告文學:《中國院士》(合作)、《白貨》、《黃與黑——中國知識分子的畸變》、《危情》、《獄火》、《開國第一刀》、《體驗墮落》。歷史文學:《張建偉歷史報告·晚清篇》、《大清王朝的最后改革》、《袁世凱傳》、《溫故戊戌年》、《最后的神話》、《流放紫禁城》、《世紀晚鐘》、《老中國之死》。電視劇本:《走向共和》、《朱元璋與沈萬三》、《錦衣衛》、《努爾哈赤》、《天下普洱》、《楊貴妃秘史》、《走向共和》、《大秦帝國》(第二部)。話劇劇本:《萬歷十五年》(改編)、《上帝來到中國》等作品。“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對上世紀末閱讀感興趣的讀者,恐怕很少有人沒有聽說過張建偉這個名字,他的五卷本《張建偉歷史報告·晚清篇》曾一度被很多讀史愛好者視為“枕邊書”。然而也許讀者并不知道,這位記者出身的作家卻一直在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身份,并一次次創造輝煌:當記者,他成功開創中國新聞界深度報道的先河;搞明清研究,寫出了名噪一時的《晚清歷史報告》;做電視劇編劇,第一部作品《走向共和》就備受矚目。
“張建偉模式”——這是1984年張建偉在天津寫了一組《大學畢業生成材追蹤記》的調查性新聞之后新聞界給出的一個說法。這組共八篇的稿子不但在當時的青年中引起了反響,新聞界也認為奠定了一種深度報道的基礎。當然因為這種報道以前沒人做過,也引來許多批評。直至1988年全國好新聞評獎才增加了“深度報道獎”。
談到自己的報道掀起新聞界寫深度、分析性報道的熱潮,他認為:“當時新聞媒體剛剛起步,創新的機會很多,在題材、體裁上,能否寫人性一面,都有很多可為之處。而當時的《中國青年報》,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
對記者來說尤其如此。他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必須每篇報道都不同凡響,總有點新意讓人震動、思索,甚至產生美感。他必須無視那由什么專家來評定的什么新聞獎,注意不要被它牽著走,從而喪失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必須拒絕一切誘惑,才會永遠走在成功者的行列中。他的誘惑只來自一個方向,那就是讀者。
張建偉說過:“新聞從來就不是案頭把玩的文字游戲,它屬于響亮的、沉重的那一份文字:它是不需要被小小的一己悲歡的那種感情點綴的。相反,也許在你一目十行之后,你就會發現那種屬于時代的底蘊和屬于未來的詩情。”也許正是因為他對新聞有著如此深刻的理解,才能一次次引起轟動,并獲得中國記者最高獎———范長江新聞獎。
張建偉不僅是中國“第一”記者,更是作家,學者。從1990年開始,他忽然對自己的寫作做了一次調整性的“深呼吸”,一頭扎進晚清歷史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一下潛就是整整10年。等到他于新千年初再從“海”里露出腦袋時,作家出版社隆重出版了他的5卷本《張建偉歷史報告·晚清篇》。當時民間讀史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如火如荼,張宏杰、當年明月等草根寫史高手還都是中學生,張建偉的這些作品給歷史愛好者帶來的驚喜可想而知。評論家白燁認為,這套書注意文獻引用、資料考證,同時注意引用不同看法的資料,既寫出了自己眼中的晚清人物、事件,也寫出了人物、事件的復雜性,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