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福建龍溪(現(xiàn)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zhèn))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zhuǎn)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并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世間》,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云》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shù)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四月移靈臺北,長眠于故居后園中,享年82歲。
一說起林語堂人們就會想到那些卷帙浩繁的小說和散文,但其具有探索意義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同樣不可忽視。林語堂是一位著譯頗豐、復雜而有爭議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英文寫作的,我們還沒有準確統(tǒng)計其作品的數(shù)量,但從已漢譯的作品中,我們完全可以了解其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貌。
林語堂生于儒教傳統(tǒng)極深的中國家庭,又身為第二代基督徒的后裔,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同時受到中西兩種文化的熏陶,這種影響又隨著其后的留學經(jīng)歷和對中國傳統(tǒng)典籍的系統(tǒng)研讀的過程而日益深刻?!读终Z堂自傳》這樣寫道:“我曾做了一副對聯(lián)‘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有一位好做月旦的朋友評論說,我的最大長處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這原意不是一種暗襲的侮辱,我以為那評語是真的。我最喜歡在思想界的大陸上馳騁奔馳?!边@就使其傳記作品既具有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具有鮮明的西方現(xiàn)代人文精神。
林語堂創(chuàng)作的傳記文學主要有自傳、回憶錄、傳記體小說、文人傳記等四種類型,林語堂先生的自傳作品主要有兩部———《林語堂自傳》和《八十自敘》,回憶性的作品有《憶魯迅》、《記周氏兄弟》、《魯迅之死》、《記蔡孑明先生》等,傳記體小說《武則天正傳》《賴柏英》、傳記文學《蘇東坡傳》。其中《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國現(xiàn)代長篇傳記開標立范之作。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正如世界著名的傳記文學大師莫洛亞曾極其形象地指出:傳記文學應該是“花崗石般堅定的史實”和“彩虹般絢麗”的藝術(shù)手法的完美結(jié)合。林語堂先生的傳記不管從材料、人物形象的真實性,還是從語言、表現(xiàn)手法的藝術(shù)性上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林語堂曾說明《武則天正傳》的寫法,“我不是把本書當做小說寫的……書中的人物、事件、對白,沒有不是全根據(jù)唐書寫的。不過解釋說明之處,則以傳記最客觀的暗示含蓄為方法。事實雖然是歷史上的,而傳記作者則必須敘述上有所選擇,有所強調(diào),同時憑藉頭腦的想像力而重新創(chuàng)造,重新說明那活生生的往事?!币陨纤f考據(jù)、義理、詞章三要點,林語堂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做到了,也是寫傳記文學的人必須做到的。
《蘇東坡傳》的中文翻譯者張振王曾說,“中國傳記文章之長至排印成冊者,似乎是開始于現(xiàn)代,但為數(shù)不多,其最為人所熟知者,我想是林語堂英文著作的漢譯本,即《武則天正傳》及《蘇東坡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