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宛柳(1952年10月— ),女,《解放軍報》高級記者,大校。
1970年入伍,先后任《解放軍文藝》和《昆侖》雜志編輯、《軍營文化天地》副主編。1996年調解放軍報社記者部,先后任解放軍報駐海軍記者站記者、駐總后勤部記者站站長。曾被中宣部和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被中宣部和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記者。新聞作品曾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報告文學作品曾獲1990—1991年度“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第六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2008年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
1996年初春時節,江宛柳在闊別20年后又一次走進解放軍報社的大院,她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1975年,她的父親被“流放”黃河灘后回京復職,第一站就落在解放軍報社。這位老牌的新華社軍事記者,在長期的新聞生涯中留下了若干本“戰地日記”,這成為江宛柳新聞生涯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抵近,抵近,再抵近。江宛柳時常提醒自己:我們這一代人未能有父輩的戰爭經歷,不可能成為像范長江、劉白羽那樣的戰地記者,但是,他們的精神應在我們的隊伍中延續。從到報社接受第一個任務采訪守衛南沙島礁的官兵,到赴東海報道“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復合型指揮員柏耀平;從在南方醫院護士長楊麗身上解讀平凡、尋找先進與平凡關聯的過程,到蹲在基層報道普通軍需倉庫一個透明快樂的人;從登上東海前哨的高山觀通站,到追蹤馳騁“天路”的青藏兵站部汽車團;從常年擔負我國海岸線上空巡邏警戒任務的作戰機群,到跟隨潛艇馳向大海深處的水下航程,江宛柳把“貼近”不僅僅看作是一種與官兵在自然距離上的縮短,更是努力走進官兵的思想深處。
1997年,在海軍艦艇部隊采訪中,江宛柳首先發現了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新型指揮員柏耀平,采寫了新聞特寫《飛行員艦長》,呼吁轉變觀念、打破常規、造就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受到總政治部和海軍黨委的關注并報請中宣部將柏耀平作為全國重大典型推出。
1999年夏天,在南岳衡山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列車脫軌傾覆事件,在人民群眾生命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海軍工程大學的13名畢業班學員挺身而出,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江宛柳接受采訪任務后,經過對所有當事人深入細致的了解,打破了一般的見義勇為的宣傳模式,從青年軍人奮力搶險的事跡中進行道德延伸,著重表現英雄群體對人們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感召和呼喚;打破了傳統的表彰先進的典型模式,注意把自然的風雨和思想的搏擊結合起來,著重描寫英雄群體人生中最為嚴峻的靈魂跋涉。這篇由江宛柳執筆,題為《南岳又一曲“歐陽海之歌”》的長篇通訊在解放軍報以一個整版刊登后,引起強烈反響,這也標志著江宛柳在抵近前沿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
2001年4月,南中國海上空發生中美撞機事件,我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壯烈犧牲,其妻子就成了眾多媒體追逐采訪的對象。但由于種種原因,有關部門對采訪者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盡管在采訪中遇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尷尬,但江宛柳還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她采寫的長篇通訊《比海空寬闊的愛─妻子眼中的王偉》,深深感動了全軍官兵。
2003年,江宛柳再次進藏,深入海拔4000多米的沱沱河兵站工地,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堅持采訪,捕捉到了扎根高原28年、為西部國防和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高級工程師姚志祥,寫了長篇通訊《一個在西部找到快樂的老大學生》。
和平年代的軍事記者,雖然遠離戰爭,但也面臨隨時接受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2003年春,“非典”疫情突如其來。當時作為解放軍報駐總后記者站站長的江宛柳,冒著隨時都有可能被感染的危險,義無反顧地沖向抗擊非典宣傳的前沿,勇敢地成為第一位進入感染“非典”又病愈的302醫院教授姜素椿家中的記者。盡管當時醫學界還搞不清病毒傳播途徑,搞不清病人康復后是否還會傳染,她還是以軍事記者的無所畏懼的精神,以面對風暴卻能保持平靜的心態,與姜教授就如何戰勝“非典”做了面對面的交流。當晚寫出通訊《特殊戰場見英雄》,次日在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刊出。
采訪姜素椿教授是在生活區,采訪309醫院一線醫護人員,就得進“非典”病區了。那時小湯山醫院尚未籌建,北京市每天都有急救車拉著警報送來危重病人,309醫院四周可謂“白色恐怖”彌漫,外面老百姓都繞著走,全院的臨時工和護工跑得一個不剩。醫院領導和機關同志再三勸江宛柳在病區外采訪,但她還是堅持進去,要親見親聞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生活、內心情感和他們可歌可泣的精神風貌。由于309醫院“非典”病區條件比較簡陋,醫護人員和幾十個“非典”病人都住在一棟樓里。在江宛柳之前,還沒有記者來過,大家對她非常熱情,說,這個時候別人躲他們還來不及,解放軍報記者卻跑進來采訪,他們感到很溫暖。江宛柳先后6次到309醫院采訪,寫了一批通訊、特寫、消息,把深藏在隔離墻里面一顆顆赤誠勇敢的心展示給了廣大讀者。
當阻擊“非典”的戰斗剛剛結束,江宛柳又隨總后勤部工作組匆匆踏上走向青藏高原的征途。在海拔4000多米的沱沱河兵站,她發現了扎根高原26年,為中國西部能源大動脈格拉輸油管線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高級工程師姚志祥。這與江宛柳第一次進藏采訪獻身高原的優秀戍邊軍人高明成團長,寫出她的報告文學代表作《我在尋找那顆星》,已經相隔18年了。雖然其間她也多次上高原采訪,但年齡的增長,使她出現了強烈的高原反應,明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但這并未能阻止她的腳步,她還是執著地去開采自己已經發現了的新聞礦藏,寫出了長篇通訊《一個在西部找到快樂的老大學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災害后半個小時,江宛柳就主動請纓,13日她便奔赴抗震救災前線采訪,親歷北川金庫保衛戰,目睹芭蕾女孩李月的截肢手術和在父親和男友鼓勵下的賀晨曦被困103小時后成功生還,記錄工程部隊、消防官兵、白衣天使們的感人事跡,江宛柳自己也隨著所見所聞而悲傷、欣慰、揪心、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