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1911年7月17日- ),女,原名楊季康,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
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并認識錢鐘書,二人結成夫婦。1935年至1938年與錢鐘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后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媛。1938年,回國后歷任上海復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后,歷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于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著有散文《干校六記》、《將飲茶》(含《回憶我的父親》《記錢鐘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老王》。小說類:長篇小說《洗澡》;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ROMANESQUE》、《鬼》、《事業》。譯著《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劇本《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論集《春泥集》、《關于小說》。
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并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的《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
1980年代以后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寫于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中學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于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1990年代后因為錢鐘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后,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鐘書和錢媛生前最后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游學歐洲,以及建國后的種種往事。
《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女士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先生的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