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1954年4月— ),《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光明日報浙江記者站站長。
1983年畢業于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入光明日報浙江記者站從事新聞工作,至今已26年,現為光明日報浙江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所獲榮譽: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獲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2005年入選中宣部、中組部“四個一批人才”。
葉輝從事新聞工作26年,他工作勤奮刻苦,作風深入,力求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數千篇新聞作品,其中一版頭條200多篇,其他版面頭條300余篇,先后有五六十篇作品獲得光明日報和省部級以上獎。原中宣部副部長徐光春在《葉輝新聞作品集——走向光明》中稱贊“葉輝是個好記者”,是“黨和人民信賴的記者”,是“碩果累累的新時期新聞事業的難得人才”。
葉輝新聞嗅覺較敏銳,他把筆觸伸向社會的熱點、疑點、難點,寫出了一批有影響的深度報道,如《杭州余杭為明天發展留下空間》、《獎學金不能變成“獎吃金”》、《關注研究生班“文憑注水”現象》,對這一不良風氣提出批評。
葉輝擅長寫人物,是光明日報寫人物較多的記者之一。2007年,世界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被破解,引起轟動,葉輝立即推出整版報道《“朱熹平猜想”》;他報道了首先提出生態道德、為治理沙塵暴作出貢獻的陳壽朋教授(《陳壽朋:茫茫沙海上的海燕之歌》);酈學大家陳橋驛(《陳橋驛:尋山問津治酈學》);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李默然:一出演不完的劇》)等。
僅2008年底以來1年多,葉輝連續發掘出的3個人物典型,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浙江省委黨校教授陸立軍連續16年在義烏市場掛職,完成了20多項重大課題,出版了在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義烏三部曲,《光明日報》2008年11月14日在一版頭條配評論進行報道,在浙江省乃至全國黨校系統和經濟理論界引起重大反響,浙江發文號召全省黨校系統教職工向陸立軍學習。12月底,葉輝發掘出優秀理論工作者、原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雷云這個典型,寫了長篇人物通訊和內參,有兩位中央領導在內參上做了批示,雷云被列入我國宣傳思想戰線的重大典型進行宣傳。2009年8月,他又和農民日報記者一起推出重大人物典型《“超級農民”顧益康》。
葉輝著有《葉輝新聞作品集——走向光明》、《支點——葉輝新聞人物作品集》,與人合作的通訊《特別老總——陶篤純》被選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的全國高校文科教材。
葉輝在《走向光明》(1998年第9期《人物》雜志),寫到“我自認為是一個平民記者。平賤的出身,卑微的地位和長期在社會底層受歧視的經歷都使我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充滿感情。……一次,一對老師夫婦前來投訴,在我面前,他們膽怯的目光驚惶有如受傷的小鹿,他們連坐都不敢坐下,拘謹之極。顯然,他們是卑微的小人物,作們的自尊已被權勢被官僚作風粗暴地摧殘殆盡。還未聽他們訴說,我心里已充滿了深深的同情。我請他們坐下,并為他們沏上一杯熱茶。僅此,這對夫婦意感到得熱淚盈眶。他們說,他們跑了許多部門,受盡冷遇,有些部門極態度極端惡劣,訓斥、驅趕,根本不聽他們申訴,不把他們當人看,幾年的奔波中,難得有人聽他們訴說。那位女老師為有人能認真聽他們的傾訴哭了。然而聽完他們的陳述,我卻無能為力。對這樣的弱者,我為自己無力幫助他們感到內疚,我只能用自己這顆良知尚未泯滅的平民之心去溫慰那兩顆傷痕累累的心,除此,我有做什么?”
“我樂于當一個平民記者,我樂于和平民打交道,也樂于為平民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