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涌濤(1962年3月— ),內(nèi)蒙古人。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冰點周刊》主編。新聞工齡24年。2009年獲得第十屆長江韜奮獎。
2004年6月,被評為“中國新聞名欄目”的中國青年報“冰點”欄目,由原先一個版擴為4個版,更名《冰點周刊》,主編李大同。這個創(chuàng)辦近10年的老品牌由此煥發(fā)出新顏。出人意料的是,周刊甫一問世,新創(chuàng)辦的《冰點·人物》便異軍突起,一舉超過創(chuàng)辦近10年的《冰點·特稿》,成為最受讀者喜愛以及閱讀率最高的版面。此后,《冰點·人物》一路上揚,閱讀率不僅穩(wěn)居《冰點周刊》第一,同時躍居中國青年報各版之首。而主持人物版的,正是時任《冰點周刊》副主編杜涌濤。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2006年1月《冰點周刊》??癁橹?。
同年3月,《冰點周刊》受命復刊,此時這支采編隊伍已嚴重不整。如何保住“冰點”既有品質(zhì)和水準,面對國內(nèi)外嚴重關注的目光,杜涌濤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憑藉一名優(yōu)秀編輯應有的水準、情懷、操守和品格,他不僅帶領青黃不接的“冰點”團隊,很快走出困境,而且在隨后幾年中打造出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新聞采編團隊。時至今日,《冰點周刊》仍被業(yè)內(nèi)視為業(yè)務標桿。
作為《冰點周刊》的領軍人物,杜涌濤的心血雖不見諸每篇報道的署名,但版面就是他的作品。他為“冰點”打上自己鮮明的烙印,并將這種編輯理念一以貫之。如果用一個詞匯概括杜涌濤的職業(yè)特質(zhì),“美文編輯”或可概括一二。他說“在一個流水線大批量生產(chǎn)新聞的今天,努力使“冰點制造”的手工作坊新聞,擺脫只有一天的生命。”即使當新聞變成舊聞,其認識價值和文本價值仍然歷久彌新。
在他的主持下,《冰點周刊》始終不懈地尋找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經(jīng)典意象。他深諳“一滴水見大?!敝溃戎匾曅侣劦乃枷胄裕珡娬{(diào),思想性一定是理性的、溫和的、建設性的。他擯棄干巴巴的思想和說理,而是鐘情于“有表情的思想”;他熱衷重大題材,但強調(diào)重大題材尤其要從細處入手;他堅持嚴肅新聞,但要求嚴肅要與趣味結(jié)合起來。他做新聞的口頭禪是:“故事、故事、故事,細節(jié)、細節(jié)、細節(jié)?!?/p>
1989年,他采寫的4篇青年科學家人物報道,以不同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改變了中國青年報人物報道的風格和走向。其中,《牛立文:年紀輕輕,頭銜不輕》一篇,榮獲中國科學院首屆科星新聞一等獎。憑著長期的職業(yè)積累,杜涌濤為復刊后的《冰點周刊》定下了強有力的新聞實踐基調(diào)。
如今,杜涌濤率領的“冰點”團隊,被業(yè)界公認為當下國內(nèi)特稿制作的重鎮(zhèn)。2006年,由杜涌濤策劃編輯的《那些變成石頭的肺》獲得首都青年編輯記者協(xié)會頒發(fā)的“青年新聞獎”年度最佳特稿。同年,他策劃編輯的《無聲的世界杯》被《南方周末》評為年度致敬最佳特稿。2008年“5·12”地震中,身在后方的杜涌濤當機立斷,指示前方記者全力以赴采寫一對背兒子遺體回家的父母,在舉國悲痛的大背景下呈現(xiàn)出一個經(jīng)典的冰點式文本《回家》,在業(yè)界引起巨大反響,同年再次被《南方周末》評為年度致敬最佳特稿。
相對于網(wǎng)絡年代日益 “流水線”式的新聞制作,杜涌濤帶領的“冰點”團隊,始終心無旁騖,致力于打造一個置身于喧囂與浮躁之外的“新聞手工作坊”。他一如從前,對新聞作品精打細磨,追求獨特與精致,對新聞始終懷有最初的那份敬意,不敢倦怠,不敢敷衍。
杜涌濤表示,做報道就是講故事,用細節(jié),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寫新聞,也是特稿的一種寫作,《華爾街日報》他們就是如何講故事,冰點就是如何講故事,思想情感都在你的故事里面,不要跳出來。一定要你觀察你采訪到的故事,把它敘述出來,他的情感故事都在你的故事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