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一(1947年— ),著名傳記文學作家。
河南鹿邑人,出身于農家,祖上幾輩都是莊稼人。1976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歷任裝甲兵學院文化處創作員、宣傳處副團職干事,河北美術出版社青少年讀物編輯室主任、總編助理,中國大地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民間團結友好學會顧問等。
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孫中山大傳》(上下卷)、《許世友傳奇》三部曲、《賀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傳》、《宋慶齡全傳》、《宋美齡全傳》、《宋靄齡全傳》、《宋氏家族全書》(上下卷)、《民國岳父》、《布衣總統:孫中山》、《無冕女王:宋靄齡》等約70部傳記,1000多萬字,銷量累計4000余萬冊。
在“活人不能立傳”的時期,他完成了許世友將軍的立傳,發行千萬,迎得讀者的掌聲;接著,在“海峽兩岸沒有開放”之時,他又適時拿出了讓國人耳目一新的《宋美齡全傳》,一版再版,名聲大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他是第一個用王碼換筆的作家,第一個走進市場取得成功的作家,第一個被盜版的作家,第一個被青島出版社買斷的作家。這就是傳記文學作家陳廷一。據說市場上流行的盜版書,他占了八種,而且長年在地攤上銷售。曾有一家小報,做過盜版書市場調查,調查列舉了十位作家,結果陳廷一名列第二,他“平民作家”的稱謂也來源于此。
1993年《名人》雜志有專家評述文章說:就傳記文學領域,有“南葉北陳”之說,南有作家葉永烈,北有作家陳廷一。身居上海的葉永烈寫北京的“四人幫”傳,而身居北京的陳廷一則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聞名全國。1995年7月16日《新聞出版報》發表署名梅潔的文章,其中指出“讀傳記文學不讀陳廷一不可;寫傳記文學史不寫陳廷一不行”。 2005年中國傳記文學學會聯合《名人傳記》舉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傳記文學“十佳”評選,陳廷一以他的作品影響力光榮當選。2009年,他又獲首屆華僑文學獎。
他的作品代表著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進了他的作品。陳廷一那質樸的文風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環境下養成的創作韌性,在當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見的。
談到當年讓他“紅遍大江南北” 的《賀氏三姐妹》初衷時,陳廷一說了兩個字:動情。2002年5月上旬,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四屆四次理事擴大會在贛州召開。會議期間,適逢“賀子珍博物館”“三起三落”后開放。陳廷一是個幸運者,歷史重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賀氏也有三姐妹啊!她們一個個如出水芙蓉,鮮艷奪目:一個嫁給毛澤東;一個嫁給毛澤東的三弟毛澤覃;一個因毛澤東而被國民黨挖去雙目、削光手指被殺害,犧牲時年僅13歲,成為“劉胡蘭”式的少年英雄。他被深深地感動了,陷進了情感的旋渦,于是便有了30萬字的《賀氏三姐妹》的誕生。
《賀氏三姐妹》一書發行后,反映之強烈始料不及。有關報刊評論說,《賀氏三姐妹》是“紅土地文學的典范”。陳廷一和他的紅土地文藝創作觀在談到紅土地文化時,陳廷一認為:紅土地文化不是過時文化而是朝陽文化,是先進文化的一部分。
革命歷史故事是紅土地文藝素材的重要部分。要讓塵封在歷史里的人和事,重新鮮活地“站立”起來,除了尊重歷史真實之外,重要的是融入作家本人(也是現代人)諸多的人生體會。陳廷一認為,作為紀實文學和傳記文學,首先是紀實和傳記,必須用事實說話。在此基礎上,要有文學的感染力,要通過歷史人物的傳奇經歷和平常生活,揭示人性的美,激活大眾對歷史的記憶和想象,才會有讀者和市場。如果兩者不是有機結合,傳記充其量只是檔案館的黨史。黑格爾說過一句話:“歷史題材有未來的東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