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成因與觀點
針對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很多專家學者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各種影響因素做了分類說明。有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的,有從心理預期方面出發對此問題進行闡述的,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擇業、就業的心理預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從高校工作方面分析,認為問題在于高校工作中心存在錯位與缺位,主要體現在自主性、研究性、創業教育、定位引導等方面。
二、期權定價理論與企業對人的定價依據
企業對畢業生的定價水平不完全是根據畢業生的那些顯現化的價值(如獲得了某個專業的學位證書)定論的,而是根據其能否為自己公司創造出遠期更高價值的預期。既然定價是建立在對未來預期收益之上的,那么就應該把畢業生的定價等同于對一項資產的定價,即以資產的定價理論來解釋畢業生的問題。筆者在此將學生和企業看作是一項期權組合投資者,應用期權定價理論對就業問題進行分析。
期權作為金融市場上一種克服基礎證券不確定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其特點是能以有限的成本(期權費)來獲得當資產價格發生有利變化時的獲利機會。投資買方期權則可以獲得資產價格上升的收益,而賣方期權則可以在資產價格下跌時獲利。期權投資理論正是基于這種鎖定風險的特點發展起來的,這種投資方法剛好適用于那些無法確定未來收益的資產。期權定價理論的核心就是把資產看成是一組期權的組合,把對一項資產進行投資的初始投入金額作為期權費,期待以后有機會分享到升值的好處。
三、建立模型 直觀問題
下面通過建立一個模型分析畢業生就業問題并為后面問題的解決方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為了分析方便,先進行一些假設:
——社會存在一種認同,高學歷會得到相對高的定價。這一假設保證學生為了獲得更高定價,愿意向學校購買一份買方期權。
——畢業生都有能力達到基本定價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因此學生不會預期自己的定價低于基本水平。在校成績更好的學生對自己會有更高的定價預期。
——企業愿意給較高能力的學生更高的定價。
——就業市場是一個買方市場,企業對價格水平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模型中假定學生與企業分別投資了一份買權和賣權的期權組合,這份期權組合的標的物是學生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隨著定價的不同,雙方的投資組合收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繼而會影響到雙方的投資行為。學生的投資組合由一份向學校購買的買方期權和一份企業提供的賣方期權構成,買權的成本是在校學習四年學習費用的總和,賣權成本是學生向企業證明其能力所花費的總和,主要是各種資格認證的考試、培訓費用等。企業的投資組合是賣出一份賣權和買入一份買權,賣出賣權理論上應該得到的期權費將在后面解決問題的部分進行分析,目前企業是提供的免費賣權,買入買權的成本是企業搜索信息以及為畢業生進行培訓的成本。Pe是學生對于自己基本價值的定價,Pu是具有較高能力畢業生預期自己的定價水平,Pd則是由于某些原因企業給出的低于基本水平的定價。
四、預期不同導致資產定價不一致
信息的對稱性是決定一個市場效率和影響市場參與者行為的重要因素,招聘市場上也同樣受其影響。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條件下,學生了解企業的真正需要,可以根據自己職業的選擇,學習提高自己在該方面的能力,同時企業也可以了解到學生能力的準確信息,招聘到滿意的畢業生。這時雙方定價可以實現一致,即每個企業招聘到的都是符合企業要求、具備基本能力的畢業生,因此,企業愿意提供執行價格至少為Pe的賣方期權。當然,能力較高的畢業生會得到更高的期權,那么該畢業生的期權組合就會獲得正的收益。雖然在執行價格上,企業的期權組合的價值為0,但是從期權投資的角度考慮,企業看重的是未來該資產能夠創造出超過期權執行價格更大的價值。一旦實現買權價值的升值,企業的這份期權組合就給企業帶來遠大于成本的收益。由此得出,只要信息完全對稱,學生和企業的期權組合價值都是大于等于零的,都是一項好的投資,這就是最優的情況。
然而,信息的完全對稱只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情況,當有效信息無法在市場參與主體中傳遞時,最優的市場穩定則無法實現。信息影響著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而預期的不同必然導致資產定價的不一致,市場上的均衡也會因預期的差異而被破壞,這一理論完全適用于所要討論的就業問題。下面分析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企業與學生的行為。
如果企業依舊提供Pe價格的賣方期權,買方期權的成本增加會導致企業的期權組合價值為負,企業處于虧損區域。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都不會采用這種策略,因此,企業必然要降低出售賣權的執行價格,在模型中表示為Pd。由于預期經過培訓后畢業生才能達到原Pe的水平,因此企業認為只有在這個較低的執行價格水平上,期權組合的價值才不會為負。在買方市場上,企業對價格具有相對控制權,因此當賣權的價格降為Pd時,學生發現自己的期權組合價值將為負值,學生作為投資者自然也不會愿意執行一項虧損的期權,因此出現很多畢業生選擇等待,希望獲得更高執行價格的賣方期權的現象,這就可以對近幾年就業率的不斷下降給出部分解釋。除了等待機會,很多學生選擇購買另一份期權——繼續攻讀研究生,希望以高于本科的學歷獲得更高執行價格的賣方期權,這也是近幾年考研人數不斷增加的部分原因。對于那些希望畢業后馬上工作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選擇或是接受了價值為負的期權組合,或者是希望獲得各種企業認可的資格認證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各種不同級別的資格認證確實成為企業分辨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學生獲得賣權的成本隨著認證的培訓、考試而提高了。早期獲得認證的學生比較少,相比其他畢業生具有明顯的優勢,企業對這些學生會提供一份執行價格可能為Pu的賣權,這樣一來即使成本增加,但學生期權組合的價值依然為正。但是,隨著仿效的學生增多,這種認證的甄別能力下降,學生不再能獲得滿意的定價,其期權投資又再回到負收益的情況,因此就業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五、關鍵點與解決問題方案
如何才能使雙方的信息對稱呢?模型中假定企業愿意提供給適合的畢業生一個免費的賣方期權,這在典型期權中是不存在的,一份期權的買方必然要支付給賣方一定的期權費作為賣方承擔執行期權義務的補償,不可能無條件承擔風險。模型中企業愿意提供免費的賣方期權是因為預期得到一個低成本的買方期權(假設此成本為0),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很可能得到的是一個高成本的買方期權,那么這個同時包括免費的賣方期權的投資組合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當預期的能力達不到彌補買方期權費的成本時,企業就會在這項期權投資組合中虧損),企業自然不會采用這種投資策略,結果就會是學生花費了獲得賣方期權的成本,卻依舊無法得到滿意的定價。如何讓企業得到這份期權費,同時又要負擔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責任呢?
我們先從模型中分析,當企業獲得賣方期權的費用后,在Pe的執行價格水平下企業的期權組合價值至少為零,因此只要預期培訓后的學生具有Pe的能力,企業就會投資這項期權組合,那么學生和企業的預期就可以在Pe處實現一致,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再從現實情況分析其可行性,企業要想得到有實際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就必須讓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由企業為學生提供較真實的工作內容,讓學生負擔實踐中的培訓費用,實習結束后由企業為每一個學生的實踐能力作一份詳細的評定,同時在教育系統中為所有學生建立一個擁有詳細信息的數據庫,企業可以從該數據庫中查閱到任何一個畢業生的相關信息,比如實習過的企業名稱、實習內容、具體工作能力的評價等。而這種評價也不應是簡單級別的劃分,應該有主觀方面深入的評價。各企業可以對畢業生的表現與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審核,當發現某公司提供的信息常存在問題時,則可以在以后的招聘中對到該企業實習的學生做更多“不選擇”的考慮。相反,對在某企業參加實踐的學生工作能力十分突出的,就可以在招聘時多給予“錄用”的考慮。這樣企業之間形成一個無限期的博弈,就可以對所有企業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同時,企業自身也可以找到需要的人才。由此,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雙向信息都實現了對稱,必然會調整企業對畢業生創造價值的預期,使就業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作者單位:劉煜,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張丹丹,興業銀行大連開發區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