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652萬人。在就業形勢空前嚴峻的背景下,高校為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經驗?《職業》雜志特別推出高校就業負責人訪談集,獨家對話多家高校就業負責人,深入解讀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為大學生就業難尋求破解之道。
統計結果顯示:全國每年可提供1000~2000萬個就業崗位,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也只有600多萬。一方面大學生喊就業難,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職業》雜志記者走訪了北京交通大學招生與就業處處長王化深。
原因:學校、社會、家長添堵就業路
談到就業難,王化深處長認為,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和質量給就業難添了堵。他指出,有些學校不是根據社會需求,而是根據學校有沒有開設這門學科的實力來辦學。只要有老師,只要有該學科的辦學環境,他們就敢開專業。他們從不在意是否能與社會需求對接,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再好,也難有用武之地。
其次,企業講究的是效益,需要一進來就能上崗的人才,而很多高校培養學生重在“筑基”,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理論基礎扎實但實踐能力太差的問題。而且,越是名校這種問題越突出,因為他們總抱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在社會看重實踐能力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學生甚至連基本禮儀都不懂,結果一面試就慘遭淘汰。
王處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提到,家長這個龐大群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使他們的目光更多停留在了某個企業有沒有名、待遇如何、工作累不累等上面,卻很少考慮到自己在這個企業中的前途發展如何。所以,很多學生并非無業可就,而是有業不就。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期望找一份既輕松、又賺錢、又體面的工作,而現有的工作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值而已。
總之,學校“全方位理論人才”的脫離實際、社會“君子動口不動手”的觀望態度、學生與家長“輕輕松松做白領”的過高期望,這三者之間矛盾的日益升級,成為就業難的“主流”原因。
對策:去基層,要有優厚政策扶植
王處長指出,基層、二三線城市或中西部地區求賢若渴,如果到這些地方找工作,比在一線城市就業的壓力小得多。但是即便是一線城市就業形勢如此嚴重,為什么部分大學生仍然不愿意去基層?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好處”。看不到發展前景、吃不好、住不好、待遇低,人家當然不樂意。
北京的村官政策就是個正面典型。北京市在每個區都設有村官辦,每個村官辦的領導對自己管轄內的村官都十分熟悉,這就方便了培養和發掘人才。現在北京很多學生愿意去做村官,就是因為政策好,在農村工作三年下來,北京戶口就解決了,而且每月薪水待遇都不低,這就是政策引導的重要性。假如沒有優厚的政策扶持,只是號召大學生到農村去,注定不會成功。
王處長還告訴記者,北京交通大學的一個學生就在某個很偏的地方做村官,忙里忙外,一待好幾年。但他的收獲也是無法衡量的:現在經受磨練,將來不管在哪里找工作,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他都不會覺得苦。這樣就達到了選拔大學生村官的目的——鍛煉。“村官牌”學生的就業能力是無需置疑的,做管理、承包項目、獨立辦企等都可以勝任。“大學生村官”是一個優質品牌,品牌效應一旦出現將不容小覷。
高校名片
北京交通大學1896年建校,迄今已有114年歷史。 學校始終高度重視招生和就業工作,引導畢業生到西部就業、到重點行業就業、扶貧助困和推進大學生自主創業,秉承“知行”校訓,在長期的就業工作實踐探索中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近年來,該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2010年,學校獲評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09年和2007年,獲評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8年,進入首批“北京地區高校示范性就業中心”建設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