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在今春,“體面勞動”這一概念,因著國家最高領導者的強調而迅速傳播并溫暖著每一個勞動者。
作為謀生的手段和實現價值的平臺,每一個走向社會的人都希望“投胎”到一個體面的單位,做上一份體面的工作,成為一名體面的員工,謀得一生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體面勞動”?
先讓我們看兩個案例。
案例1:近期最受人關注的是在全球負有盛名的富士康集團,半年內有9名員工跳樓自殺。雖然富士康稱員工自殺是社會問題,但兩名離職的富士康員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講述了自己在富士康工作的點滴感受,他們表示,富士康內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員工關系冷漠,富士康的企業精神非?!皣乐敗保瞧髽I文化對員工的精神生活卻關注不夠。
案例2:本刊記者木子曾去北京中關村新浪大廈采訪。新浪人是怎么工作的?辦公室的人都很關心。木子說,除了新浪的工作環境很特別外,在那兒工作的人是白領加個性——市場部和研發部的工作人員可以穿拖鞋、吊帶裙上班,而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的著裝則嚴謹而職業化。讓她感到新鮮和印象深刻的是新浪還設有茶歇室,全天有咖啡、飲料供應,員工倦了累了可以到茶歇室喝杯咖啡,休息放松一下;員工的孩子太小或者某一天沒人帶了可以帶著來上班,育嬰室專門為員工臨時托管孩子……這讓我們單位的年輕人羨慕不已。
案例中的兩個企業都很知名,但前者接連發生事故,企業的體面也就大打折扣。而后者的人文管理和工作環境則讓人“心向往之”。這讓我想到,有體面的企業,才有體面的員工。
“體面勞動”提上了實現的日程
“體面勞動”一詞最早由國際勞工組織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通過促進就業、加強社會保障、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以及開展政府、企業組織和工會三方的協商對話,來保證廣大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
這其中有幾個關鍵詞:保障、權益、尊嚴。
“保障”,主要體現在工作條件和環境、生活、醫療、養老保障等方面,這更多地涉及國家政策和制度落實;權益,包括了平等就業權、獲得報酬權、休息休假權等;尊嚴則是深層面的勞動者的地位受到尊重、勞動獲得承認、工作快樂、基本生活無憂等內容。
體面的外在表現是勞動者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有良好的收入報酬和福利待遇;內在表現是勞動者的勞動和人格受到尊重,勞資關系和諧,創造力迸發,擁有快樂工作的心情。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體面勞動并沒有覆蓋到每個勞動者,在一些企業里,“體面勞動”成了被忘卻的詞匯。
一些企業把員工當掙錢機器,想讓馬兒跑又讓馬兒少吃草甚至不吃草。為減少人工成本,不簽訂勞動合同,不給員工上三險,不提供基本職業病防護;瞞報事故,私了工傷,逃避社會責任;員工工作環境惡劣,超長加班,工資被拖欠或克扣。即便是在一些高檔寫字樓里,不少人雖然拿著高薪,背負著白領名分,但在績效指標、“床墊文化”的圍攻下,每天透支體力和精力,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體面勞動”只是個傳說。
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得不到保障,基本權利和人格得不到尊重,勞動價值得不到實現,如張海超們,如逃離珠三角的農民工們。
企業不能善待員工,導致了勞資關系緊張,甚至激化矛盾,引發社會不安定因素,和諧共贏也就是一句空話。
“讓群眾體面勞動”“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一勞動者的期盼,在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關注、強調下,提上了實現的日程。
體面員工與體面企業一體相連
我們說體面的企業,不是說他的產值有多大,而是勞資關系和諧,企業把員工當親人,員工把企業當家,這樣的企業可謂員工心中的最佳雇主。
1933年,經濟危機在美國蔓延時,哈理遜紡織公司雪上加霜,因一場大火化為灰燼。3000名員工悲觀地回到家里,等待著董事長宣布公司破產和失業風暴的來臨。然而讓他們意外的是,公司發給他們的第一封信是宣布向全公司員工繼續支薪1個月。1個月后,正當他們為下個月的生活發愁時,又接到公司的第二封信,董事長宣布,再支付全體員工薪酬1個月。3000名員工接到信后,不再是意外和驚喜,而是熱淚盈眶。在失業席卷全國、人人生計無著的時候,能得到如此照顧,誰不會感激萬分呢?第二天,他們紛紛涌向公司,自發地清理廢墟、擦洗機器,還有一些人主動去南方一些州聯絡被中斷的貨源。3個月后,哈理遜公司重新轉了起來。對這一奇跡,當時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是這樣描述的:員工們使出渾身的解數,日夜不懈地賣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25小時。哈理遜公司后來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公司,分公司遍布五大洲50多個國家。
哈理遜在面臨重大災難、企業處于極端困難之際,仍對員工不離不棄,讓每個員工心存感動,并用行動與企業共渡難關。這是一幅美好和諧而久違的畫面,我們需要這樣的企業,需要這樣的勞資關系。
去年以來,中國南方城市用工荒蔓延,許多老板因招不到人而不得不將訂單退掉。但深圳長安品質電子產品制造廠的員工卻踏踏實實地堅守在崗位上。
這個廠有2000名外來工,企業老總為這些外來工訂了家鄉的報紙,每年員工家屬可以兩次來廠子探親,吃住免費;這家企業還投資600萬元建了娛樂設施——300平米視聽吧、游泳池、網吧、咖啡廳,員工免費看電影、到圖書館讀書。
老板在員工身上投了資,回報更高。去年以來珠三角鬧民工荒,這個廠的員工流失率幾乎為零。去年招聘100人,報名的就有2000人。
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來自于企業對員工的忠誠。勞資雙方彼此的忠誠,才能成就企業的輝煌和員工的未來:體面的員工也必定與體面的企業一體相連。
如何實現“體面勞動”
“員工是財富”“以人為本”是一些企業寫在紙上、放在桌面上的“文化”,但真正踐行并不容易。
1.實現體面勞動,企業有責
讓人們體面工作,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國家在政策制定和監督執行上有手段有法規,有監督和檢查。而企業以往關注的大多是對社會、對消費者的責任,很少考慮對員工的責任。如保護員工的就業穩定、給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提供增長才干的機會、幫助和促進員工個人發展等。而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自身對員工的責任。如美國的強生公司認為:“我們對全世界的員工都有責任,每個人都應被視為有價值的個體,我們尊重每個員工的尊嚴和價值,讓他們對工作有安全感,他們的待遇必須合理且足夠,工作環境必須清潔、整齊且安全。我們必須幫助員工履行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我們必須提供同等的雇傭、發展和升遷的機會給那些勝任的員工。” 企業怎么看員工,怎么待員工,決定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與創造性的發揮。只有把員工擺在第一的位置,對自己的員工忠誠負責,才會使員工以忠誠和熱情投入工作。這樣才能把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提供給顧客,從而贏得顧客的忠誠。
2.體面勞動與貼心關懷
說到體面勞動,人們在理解上往往偏重于員工待遇上的提升,而忽略心理上的“體面”。有專家提出心理資本的概念,這在員工體面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加強的內容。首先是為員工提供愉快工作的條件,通過多種方式為員工減壓,在這方面一些企業有了很成功的實踐:設立閱覽室、吸煙室、視聽室、按摩室、咖啡室、玩具室、上網室等,讓員工在休息時間能夠獲得放松。還可在工作場所設置一間隔音室,讓員工可以在里面大喊大叫,或安裝拳擊袋讓員工擊打,讓員工可以借此宣泄。
其次,要特別注重與員工的心理和思想溝通。離職、失業、失戀、家庭變故等會影響到員工的精神和情緒,這些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和諧。處理不好會激化矛盾,導致問題升級。
對近期發生的學校遭襲案,溫總理指出要尋找深層次原因。深層次原因之一就是矛盾未得到及時化解。所以企業應重視為員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實施員工援助計劃,建立與員工溝通的順暢通道,了解員工的心理積怨,及時疏導,以免釀成社會事件。如果言路通了,問題談開了,矛盾化解了,極端事件和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
3.構建良好的員工關系
良好的員工關系是內部和諧的基石、外部社會和諧的保障。我們發現,最佳雇主企業都十分重視構建良好的員工關系,員工滿意度、幸福感、快樂指數幾項指標都很高。員工與企業做到了和諧共贏。
體面工作是員工想要的,是企業要給予的,政府要重視的。企業要把員工當家人,在提供勞動機會的同時與他們分享勞動成果,真正讓員工從內到外地快樂工作、體面工作,煥發出創造價值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