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歐洲債務危機也使歐元區各國經濟遭受重大挫折。金融危機的實質仍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集中體現,它與歷史上發生過的經濟危機一樣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無論是資本主義的邊緣國家還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國家都無法避免金融危機。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其制度的優越性,能有效抵御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要從金融危機中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必然性的認識。
關鍵詞:金融危機;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長期性;必然性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033--03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金融危機余波未消,2009年12月由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已開始波及多個歐洲國家。伴隨德國等歐元區的經濟大國開始受到危機的影響,導致歐元大幅下跌,歐洲股市暴挫,整個歐元區正面對成立十一年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甚至有評論家更推測歐元區最終會解體收場。這不得不使人們想起馬克思的《資本論》,想起資本主義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如果僅從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和復雜的虛擬資本運行機制來研究金融危機,我們必然會局限于就金融市場本身看金融危機,難以透過現象看清金融危機的本質和深層次原因。本文主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以及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金融危機的本質和深層次原因。
一、金融危機的實質仍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早就通過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馬克思進一步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闡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一方面拼命擴大生產,一方面加緊剝削工人,這必然造成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工人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由此產生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馬克思指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是實體經濟生產相對過剩,在形式和表現上非常符合馬克思對于經濟危機的經典描述。
當今社會,壟斷資本主義已由國家范圍發展到國際范圍,金融資本已從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不僅在本國國內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且在全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由于金融資本是資本的高級存在方式,它本身不進行生產,必然會更加變本加厲地追逐利潤。金融資本要不斷增值,必然會在國內投資獲利最大的領域,并通過壟斷獲取巨額利潤,有時候甚至通過支持和控制政府,直接把納稅人的錢中飽私囊。最明顯的就是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破天荒的放棄自己鼓吹的新自由主義傳統,向私人商業銀行巨額注資。在國際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增強,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超越國界的各種全球性機構不斷出現,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動大大加強,它們在全球快速游蕩,盡可能地攫取巨額利潤,為了謀取私利甚至不惜破壞他國金融秩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金融巨鱷”,對泰銖的惡意炒作,引發泰銖在短時期內迅速貶值,從而成為引發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使東南亞國家幾十年的發展化為灰燼。
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已發展到全球范圍,然而由于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也沒有改變,因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來的各種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斷積累深化。金融危機與以前的經濟危機相比,只不過是發生的領域從實體產業發展到金融領域,發生的范圍從一國或多國擴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在本質上依然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現。
二、資本主義無法擺脫金融危機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由于其影響程度大和范圍廣而引起我們的注意,事實上俄羅斯、中亞、東歐、東南亞和拉美各國都發生過國家性的、地區性的金融危機。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全面向資本主義靠攏,在改革上采用了“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在國內全面推行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經濟體制由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急速轉軌。其中國有資產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和盧布的可自由兌換,使國內特權階層能夠利用轉型期社會秩序混亂。大量侵吞國家財產,在國內快速形成規模和實力都很強大的私人壟斷,并在市場上興風作浪,破壞經濟和金融秩序,謀取私利;同時由于金融市場剛開放,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也使外資能夠大量購買和拋售證券、兌換成美元將資金抽走、引起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那些所謂的“改革家”夢想通過向資本主義急速轉軌,在俄羅斯創造奇跡,結果卻事與愿違,俄羅斯國內陷入巨大的危機,生產大幅度滑坡、外債加劇、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綜合國力明顯衰落,俄羅斯幾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在中亞和東歐國家的轉型時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也使它們成為以后歷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
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受到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影響。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泰銖受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三國貨幣也狂跌。與此同時,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印尼與菲律賓短期資金大量進出。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影響到日本,使原本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更加惡化。
美國是金融資本最發達,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當然它也是金融資本貪婪欲望發揮最充分的國家。美國兩黨制和“三權分立”制度號稱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但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對金融資本的監督和管理卻完全失效,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種制度設計完全是為資本服務的,在美國主要是為金融資本服務的。在金融危機從萌芽到蔓延,再到殃及全球的整個過程中,美國朝野政黨和三權機構都沒有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金融泡沫破滅之后,不但美國人民遭受損失,全世界都受到巨大影響,華爾街金融高管們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問責和懲罰,卻依舊拿著巨額薪金。在美國從共和黨、民主黨,到白宮、國會和最高法院都是受到金融資本支持與控制,為金融資本服務的。金融危機爆發后亞洲和拉美新興國家,西歐發達國家都異口同聲要求美國加強金融監管,但美國政府本身就代表金融資本的利益,要求它對金融資本加強監管,又怎么可能呢?從這個方面上可以說金融危機是美國制度無法根本解決的。
此次金融危機在美國發生后,迅速發展到整個世界,歐美發達國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業更面臨著巨大危機;此次金融危機雖然起始于虛擬經濟,卻迅速波及實體經濟,不僅美國的汽車制造業等受到沖擊,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業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往往還根據壟斷金融資本的利益和愿望來設計和維系世界經濟的運行規則,他們通過全球化,把國內危機、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擴散向全世界。國際壟斷資本對利潤的無限追求,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造成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
綜上所述,由于資本的本性,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在國內不可避免金融危機,而且使金融危機擴散到國際范圍。不僅資本主義的邊緣國家不能避免金融危機,而且資本主義最核心的國家——美國也無法避免金融危機。
三、社會主義能夠有效抵御金融危機
資本天生就帶有兩面性:一方面資本調配資源和活躍市場,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會再生產的擴大和生產力的增強;另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的原始性不利于社會公平。我們要認清資本的兩面性,既要承認和尊重資本的價值和運行規律,充分運用資本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又要充分認識并盡量避免資本的貪婪性和破壞性。
當今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引入了市場機制,中國共產黨早在十四大就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具有強大的調控力,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金融行業,國家更是占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國家能夠通過強大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資本唯利是圖的天性。
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憑借著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國家會投資國民教育、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建設等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服務領域,同時國家會投資到一些如航空航天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研究等短期投資大但收效慢的私人投資不愿介入的領域,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生產的均衡合理發展。社會主義國家還會加大對弱勢群體和落后地區的投資,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釋放最廣大群眾被壓抑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使農村逐步實現城鎮化,逐步消除三大差別,實現所有勞動者的自由聯合。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社會主義國家在面對全球化的時候,一方面要鼓勵私營經濟和吸引外商投資,另一方面國家要牢牢控制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支持并壯大這些產業,并把它們推行全球化,在全球進行競爭,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社會主義的國有金融企業和大中企業在經濟運行中一直起主導的地位,它們已成為抵御經濟和金融危機的中流砥柱。
中國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經受住了考驗,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果斷采取宏觀調控,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推進民生工程,注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突出解決“三農”問題和災后重建,很好地統籌城鄉建設,促進全面協調發展。這些措施對抵御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由于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能夠有效防止金融資本的壟斷,促進社會公平,使國內產生金融危機幾乎成為不可能。在全球化的國際經濟交往中,由于社會主義國家擁有強大的國家財政和外匯儲備,以及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減少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干預和破壞,有效抵御金融危機的影響。
四、金融危機下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以下兩點:
1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
馬克思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就明確提出了“兩個絕不會”的思想,“無論哪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資本主義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此次金融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第一次危機,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危機。如果僅以此次金融危機斷言資本主義即將滅亡顯然為時過早,而且缺乏足夠的事實依據。
社會主義要取代資本主義,憑借的是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相比,還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將共同存在,相互競爭。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要大膽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首先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學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優秀的成果,此外社會主義國家也要從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敗教訓中吸取經驗。
2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沒有過時,仍然具有強大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馬克思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兩個必然”理論,即資產階級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當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基本矛盾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資產階級不能解決西方的社會問題和固有危機,同時當今資本主義出現的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有增無減,而其提供的解決辦法卻越來越捉襟見肘。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