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作文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就是要達到“文如其人”、“文以載道”的要求,實現做人與作文的統一,推動學生的自我完善、全面發展。
關鍵詞:作文教學;素質教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169--02
素質教育,即“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扎實的基礎”,而學校作為讀書育人的重要場所,開展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如何完善自我、全面發展,即教育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如何懂得做人之道、身體力行。具體包括: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體驗、情感、精神、交際、親合、合作、審美、想象、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內容。素質教育就是在這些諸多方面求得和諧、自然發展。作文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對培養學生如何完善自我、全面發展起著尤為突出的作用。試想:一個人如果對父母、家庭、學校都缺乏責任感,如何能對國家、民族有責任感呢?因此,作文與做人是互為表里、互為促進的關系。在作文教學中,要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互相聯系和交流作為重要紐帶,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作為做人作文的重要因素和途徑,真正做到“以做人促作文,以作文促做人”,從而實現素質教育與作文水平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標。在作文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就是要達到“文如其人”、“文以載道”的要求,實現做人與作文的統一,推動學生的自我完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作文應真實再現學生的內心世界——“文如其人”
人常說:“目為心扉,言辦心聲”。作文作為學生心靈的聲音、內心的表白,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窺探學生的內心世界。所謂“文如其人”,就是指一篇作文要力求反映學生的真實經歷、體驗、情趣、愛好、胸懷、道德、情操及個人理想,真實再現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求全責備,不苛求完美,而要做到“文如其人”就必須堅持學生“文”與“人”的統一、作文與做人的統一,文以言志。目前,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做人是作文的根本”這一顯見道理,偏重于作文的技法訓練和立意高遠,忽略學生的真實思想。如果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思想、觀點、人格、氣質、修養、生活,那也只是文字的拼湊和編造,作文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因此,作文應是學生思想、觀點的真實再現、學生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強迫學生去作無病呻吟的無情之文。也只有立足于做人的作文才能避免矯揉造作、瞎編亂造、不切實際、空話連篇。在作文教學中,應當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在強調作文寫作技法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完善、全面發展這一根本問題上來。只有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學生的思想境界才會逐步提升,作文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源泉,學生做人的品格、真情和追求才能在作文中自然流露,才能令人信服。
二、作文應是學生表達思想的有效載體——“文以載道”
所謂“文以載道”,就是指一篇作文要體現學生豐富、充實的現實生活內容,真實表達學生的思想和觀點。“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內容。做到“文以載道”,就必須堅持“文”與“道”的統一。要寫好“文”,必先做好“人”、懂得“道”。韓愈在強調“文”、“道”統一的同時,就特別注重作者的思想、人格、氣質、品德的修養,也就是說十分重視作者內在精神力量對文學作品的影響。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個性”,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自身潛能,真正把學生看作鮮活的生命個體,把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作文教學活動的基本目標,強調學生在作文中要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反映學生的思想、觀點、見解、立場。作文教學,應主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積極表達思想感情,用筆書寫學生自己,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既真切,又實在;用筆書寫學生自己,審視自己的生活,評判自己的行為,既明理,又反思。這種“做人”與“作文”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既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切實提高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又能尊重每個學生的生存狀態,讓學生在心靈碰撞中啟迪、思想交流中升華,避免虛偽、浮夸、游戲的成份,培養正直、誠實的人品和健全、健康的人格,從而避免作文教學中“公式化”、“模式化”的弊端,落實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促進素質教育。
三、“文如其人”“文以載道”——作文教學中素質教育
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是作文寫作的源頭,真實反映學生生活的作文才有生命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比較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鼓勵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廣泛參與社會活動,關心家庭、關心他人、關心學校、關心社會,增強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分辨能力,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同時,也常常強調學生在作文中要盡可能地書寫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所經歷的生活,并將生活中的感悟、思想、觀點表達出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呈現出一篇篇富于個性、充滿情感的作文,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前段時間我給學生這樣一則材料:暴風雨過后的沙灘上,一個淺水洼里積聚了許多小魚,要不了多久它們就會死去。一個男孩正一條一條往海里扔,一個男人走過來說:“孩子,這么多魚,你是扔不完的,誰在乎呢?”小男孩邊扔邊說:“這條在乎,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據此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在批改之前,我先從不同角度設想、立意和構思,但改完之后,學生的立意和構思超乎我的想象:雨后沙灘學生愛心匯織的場面在我的腦海中久久定格,由此引發的議論也非常精彩:有的驚嘆暴風雨的威力,有的感慨經歷暴風雨后的喜悅,有的表達對動物的人文關懷,有的則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一個學生的構思更是讓我驚嘆不已。她以擬人化的筆法寫小魚寧死不愿回到大海里去,卻未能如愿以償。因為那里污染嚴重,愿為找到一片凈水而以死抗爭。由海洋環境的嚴重污染引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擔憂,呼吁人們: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全文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既體現了作者的愛心行動,又流露出對社會、對人類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體現了作者的素質修養,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讓學生通過作文來反映自己的真實生活、檢驗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再把這種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潛移默化到實際生活當中,作文既真實再現學生綜合素質,也成為學生不斷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具體方式,不僅“文如其人”,而且“文以載道”,將做人與作文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