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地主、富農、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其經營制度呈現出兩重性:一是所有權人出租制,這是土地制度的封建制;二是所有權人自營制,這是近代農業資本主義的萌芽。農民缺乏必要的土地產權是制約中國近代土地制度運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近代;農村土地制度;啟示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084--02
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步入了近代社會,在這一特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形態中,農村土地也出現了新的運行格局。
一、中國近代農村土地制度的運行格局
(一)地主土地私有制及其經營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仍然是中國近代農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內容。據有關資料統計,20世紀30年代地主在中國農村約占總戶數的4%,卻占有耕地50%以上。另據1927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農民部土地委員會報告》記載,占全國總人口14%的地主,占有62%的土地;占18%的富農,占有19%的土地;占24%的中農,占有13%的土地;占44%的貧農,占有6%的土地。由此可見,地主享有大部分土地,廣大農民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為了生活,只能去租種地主的土地。地主的土地,90%分割出租給農民,從中收取地租,自己并不直接進行經營。這種租佃制經營的顯著特點是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地主憑借向農民轉讓土地使用權而征收地租,而農民則通過與地主土地的結合,獲取必要的生活用品與供養地主。這種土地運行格局的局限是經營規模狹小,資金短缺,資本構成和土地收益率低。
(二)富農土地私有制及其經營制度
中國近代富農的情況比較復雜,大多數富農直接占有、經營相當數量的土地,少數富農是租佃富農。據統計,在抗戰前,全國富農約占總戶數的6%,卻占有18%左右的土地。多數富農是通過雇傭長工或短工來直接經營自己的土地,很少向地主租進土地,有時還出租一部分土地,在這一點上又與地主的性質相同。總之,中國近代的富農多數是舊式富農,完全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式富農很少,這是中國近代富農區別于西方的一個顯著特征。
(三)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及其經營制度
自耕農又稱為中農,歷史久遠,長期存在于中國封建社會,到了近代,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自耕農,約占農戶總數的20%,占有土地15%。自耕農的特點是小土地所有者,與佃農不同,他是一種自由的、獨立的個體所有者,對自己的土地有自由的支配權和經營權。自耕農作為所有者,直接與土地相結合,具有很大的勞動積極性,在這一點上要優于佃農。但自耕農經營規模狹小,各種負擔沉重,因此具有不穩定性與脆弱性,時刻有被兼并而轉化為佃農的危險。
二、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農村土地經營制度
在中國近代,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滋生,相對于封建的土地經營制度,體現了明顯的進步性:一是擁有較先進的生產資料,二是生產技術有了一定的進步,三是經營者的素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四是土地的產品商品率與生產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具體而言,中國近代農村土地經營制度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富農經營。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發展較慢,富農經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業經營制度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富農經營又可分為舊式富農經營與新式富農經營。前者的基本特點是對自己所有的土地,除出租一部分外,主要是進行雇工經營;后者的特點是對自己所有的土地或租進的土地,完全實行雇工經營。(2)地主經營。地主對其所有的土地,除向外出租的部分外,直接進行雇工經營,主要從事商業性農業生產。地主本人不參加勞動,主要是通過雇傭與自己社會關系較近、有一定生產經驗的長工做工頭,代替他指揮生產,從事具體生產經營活動。(3)農牧墾殖企業。這主要指由軍閥、官僚、商人等投資,在雇工墾荒的基礎上舉辦的規模化農牧墾殖企業。它一般分布在墾殖區和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其顯著的特點是具有較先進的生產技術、較好的生產資料、較高的土地勞動生產率。
三、中國近代農村土地制度的運行啟示
1 給農民以必要的土地產權,是農村土地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縱觀中國近代史,農村土地制度的運行效率是低下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沒有對土地的產權。農村土地制度的運行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對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的調節來實現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過程。因此,一個有效的農村土地制度必然是能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制度,能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優化組合的制度。在中國近代農民沒有必要的土地產權,也就難以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土地制度的運行缺乏必要的動力源泉。農民對土地具有必要的產權是農村土地制度運行規律的必然要求。
2 農民家庭經營規模狹小,是影響農村土地制度運行效率的瓶頸。在近代土地制度的各種運行模式中,除了農牧墾殖企業效果較好之外,其他經營方式效率都很低下。究其原因雖然較多,但農民家庭經營規模狹小是制約土地制度運行效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農村土地所有權日趨集中,另一方面又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本單元,使土地的經營使用權朝著日趨分散的方向發展,從而導致了經營規模狹小的局面。據統計,一般家庭經營的土地面積是三至五畝,不足10畝的農戶占半數以上。這種情況是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