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合圖書館是當前圖書館的戰略定位,它是針對所謂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誤區而提出來的。數字圖書館在我國還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實際工作要以發展復合圖書館為目標。
關健詞:數字圖書館;復合圖書館;相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184--02
一、數字圖書館的概念
對于“數字圖書館”,即Digital Library(簡稱DL)的概念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首先,我們來看看\"Library\"這個詞,在英文中它有兩個解釋,一是“圖書館”,一是“庫”。“Digital Li-brary”的英文本意更強調的是“庫”,而不是“圖書館”。現在關于“數字圖書館”很容易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數字圖書館就是將現有的圖書館數字化,這恐怕有點“望文生義”,失于簡單、片面。DL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概念,其“解”并不唯一,數字資料館、數字資料庫、數字圖書館等都是DL的可能解釋。
1 國外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情況
最早提出數字圖書館概念的是美國。從九十年代初美國就把數字圖書館作為新興的有發展潛力的重要研究領域,將數字圖書館研究與建設納入克林頓政府所倡導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計劃。1994年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以及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共同啟動了“數字圖書館創新”工程(DLI)。DLI一期工程為期四年,共投入2 400萬美元研究經費資助六個子項目。正在進行的DLI二期工程中,又有4家機構加盟,除了繼續原有的6個項目外,又有36個項目獲得資助。首期投入5 000萬美元,預計今后可增加到數十億美元。隨著美國數字圖書館研究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他國家也不甘落后,紛紛提出自己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德國支持了三個關于數字圖書館的研究開發計劃:科學圖書館的現代化和理性化,電子出版物計劃,回溯資料的數字化計劃,每年此方面的投資約4-6千萬馬克;加拿大數字圖書館聯盟,成員有50余個圖書館,實施加拿大數字圖書館首創計劃。法國、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國都開展了數字圖書館的研究與開發。全球范圍內涌現出一股數字圖書館研究、試驗和開發的熱潮。數字圖書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乃至國家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標志。
2 國內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情況
在我國,正式提出數字圖書館概念并導致后來大規模研發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六十二屆國際圖聯(I—FLA)大會,數字圖書館成為該會議的一個討論專題。1997年7月,“中國試驗型數字式圖書館項目”由文化部向國家計委立項,由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6家公共圖書館參與,該項目的實施是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開始的標志。數字圖書館在中國從1998年開始升溫,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和協調下,國家8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專家組設立了數字圖書館重點項目——“中國數字圖書館示范工程”。這是一個由國內許多單位聯手參與的大文化工程。該工程于1999啟動,首都圖書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黨校、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等單位成為“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首家示范單位”。1998年10月,文化部與國家圖書館,啟動了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該工程由“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標志著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1999年初,國家圖書館完成“數字圖書館試驗演示系統”的開發。同年3月,國家圖書館文獻數字化中心成立,掃描年產量3 000萬頁以上。與此同時,部分省、市的數字圖書館研究項目也開展起來,如遼寧省數字圖書館項目、上海數字圖書館項目的研究。最近,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全國黨校系統數字圖書館建設計劃”,總投資達36億元。數字圖書館作為一種全新的圖書館形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它在信息社會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已經初露端倪。
二、數字圖書館能否完全替代傳統圖書館
就上述情況來看,無論是國外還是在國內,數字圖書館建設需要投入非常大財力、物力及人力,數字圖書館的全面實現及推廣所會面臨的不少的現實困難,實現過程是艱巨且漫長的。
1 信息基礎設施方面
中國數字圖書館的作用不僅僅是數字化的圖書館,它應該是中華文化的傳播媒體,數字圖書館還應該是一個國家數字教育平臺。當然這并不是說數字圖書館可以取代大學教育。通常,人們在圖書館里通過電子設備或網絡平面是進行再教育,再學習,包括文化的、休閑的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學習;數字圖書館也應該能夠提供這樣的功能,成為網上業余教育中心、在職教育中心、甚至趣味教育中心等等,很多家庭教育都可以在這里進行。但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我國的整體水平低,各地區、各系統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中小型館、偏遠地區館還處在圖書館自動化初期階段,停留于單項工作的自動化或局域網水平。在少數能提供網絡化信息存取的館內,其遠程存取也只有書目、文摘等二次信息。
2 技術管理方面
數字圖書館應用系統,利用系統圖書館能夠快速地組織起自有的數字資源服務模式,是圖書館建立數字圖書館應用實現的最根本基礎,因此及時監測這些服務器的正常運行是至關重要的,圖書館維護人員的重要職責,也是傳統圖書館進入到數字圖書館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數字圖書館應用系統需要以大量高新技術為依托,比如數據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推進技術,是多種高新技術的集成。而在現實中,許多鄉鎮圖書館多是由鄉鎮府干部或直接由當地農民自發擔當圖書管理員,文化基礎、專業技術、管理能力都普遍存在較低的情況直接影響我國數字圖書館實施及推廣的進程。
3 數據庫建設方面
在建庫時,追求近期效應,不嚴格遵守書目數據的機讀格式,隨意刪減和改造著錄項目。建庫缺乏整體性考慮,重復錄人數據及各地方文獻的載體不統一、數據分散等。這樣做無疑為今后的轉庫和共享埋下隱患。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國家數字資源中心,是文化產品的網絡商務平臺,是國家數字資源組織、開發和利用的基礎,是網絡文化中心和網絡文化的集散地。我們現在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各式各樣,品種繁多,載體不統一,其中包括一些“國家級”的數據如遙感數據、衛星數據等以及大量的網上資料,這些數據到底應該放到哪里?目前,這些網上資料分散存儲在各個網絡中心或站點上,這種現狀是否合理?我們應該從全局統一規劃考慮,國家一定要有一個數字資料集中管理的地方,把上述資料及其他數字資源的資料,甚至一些產品資料保存起來,成為國家數字資料存儲中心和數字資料處理中心。
三、復合圖書館是當前圖書館的戰略定位
復合圖書館是當前圖書館的戰略定位,它是針對所謂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誤區而提出來的。數字圖書館在我國還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實際工作要以發展復合圖書館為目標。復合圖書館概念源自英國,從英國歸來的于良芝的敘述應當比較接近英國圖書館的實陪情況:“圖書館早在出版機構、發行機構大規模進入電子出版之前,就已經開始收集數字化文獻。20世紀90年代之前,圖書館收集的數字化文獻主要是CD-ROM、計算機磁盤等實體文獻形式。20世紀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電子出版物被作為遠程文獻,通過授權的形式加以收集。當前,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把授權使用的遠程文獻視作圖書館文獻體系的組成部分,與館內文獻進行一體化的加工、處理、提供利用。這種對各種文獻形式和各種信息技術兼收并蓄,可同時檢索多種形式文獻、同時獲取館內文獻和遠程文獻的圖書館被稱作復合圖書館。”復合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是復合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是各種資源的簡單集合。恰恰相反,復合圖書館強調利用各種技術對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多種資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用戶能夠得到“一站式”服務,通過統一的界面,使一次檢索操作能夠無縫地檢索到各種信息資源。
復合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變過程中的一個獨立型態。圖書館數字化的趨勢是明顯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圖書館中的數字化成份越來越多。但是,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圖書館,可能還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印刷型資源將與數字型資源共存。這一時期內,圖書館的辦館理念,資源構成、服務形式都將不同于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圖書館將以一種特有的形式存在。當然,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在國家間、地區間乃至系統間是不平衡的,有的圖書館可能會率先進入數字圖書館形態,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復合圖書館將會成為一種主體形態。“估計到21世紀初葉,除了少數的圖書館可以維持傳統的圖書館形態,又有極少數的圖書館可以轉變為全部的數位化典藏之外,大多數的圖書館都將面臨復合圖書館的情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