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闡述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對其旅游過程、旅游產業和旅游系統中的保護、教育、責任、社區參與和環境倫理等五個方面的要旨進行了分析和論述,最后就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開發中亟待破解的若干難題進行了解析。
關鍵詞: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074--04
一、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之間的關系
1 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
在一些書籍和報刊雜志中,往往將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混為一談,其實,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既有其共同點,同時也有一些區別。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業態,它是生態捉業與旅游服務業的一個融合體,是農業功能從“一生”(生產功能)到“三生”(生產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的一種陌展,也是產業鏈的一種延伸(通過休閑觀光農業的開發,將一產即農業、二產即農產品加工業、三產即旅游服務業打通合一了);而鄉村旅游既是旅游的一種模式,同時也是以鄉村賢源為基礎的一種旅游方式,其涵蓋面比休閑觀光農業更廣、內容更為豐富。但不管是休閑觀光農業還是鄉村旅游,它們都是以農村、農業、農民作為主體,通過對農業資源和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來達到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目的。近幾年,在全國各地城郊以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優勢突出的一些地方,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農家樂,正是休閑觀光農業駒一種模式,也是鄉村旅游的低級形態和重要組成部分。
在浙江省,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分屬省農業廳、省旅游局和省農辦管轄與扶持。目前,三個職能部門根瞎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對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對其管轄范圍內的工作都非常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資金方面拘支持,政策方面的優惠,產業方面的引導和市場方面的拓甓,還就這些產業發展連續召開了現場會、推介會、研討會等多個會議,推動力度很大。但由于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無論從概念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都是緊密相聯,當前卻分屬三個職能部門管轄,難免產生力量分散、工作重復的弊端。所以,建議整合省農業廳、省旅游局、省農辦等多方面的力量,成立一個休閑農業(涵蓋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等與農業、農村相關的休閑、觀光、旅游形式)領導小組,共同對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進行管轄與扶持,統一領導、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統一管理、統一宣傳、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以便于形成合力,組成“集團軍”,實現農村旅游資源更合理的統籌利用,使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等得以更健康、可持續地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多的實惠,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
2 休閑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的內涵應該包括對旅游過程、旅游產業和旅游系統的生態化改造與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生態旅游產業化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必然選擇和現實要求。在農業生態旅游、工業生態旅游等產業生態旅游中,當前做得比較好的首推農業生態旅游,而且已形成一定氣候。而在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休閑觀光農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應該加以培育、引導和規范,使其符合生態旅游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因此,如果僅僅把休閑觀光農業定位成農業與旅游服務業的結合是不全面的,休閑觀光農業應該是生態農業(第一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第二產業)+旅游服務業(第三產業)。
同時,在休閑觀光農業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要把生態旅游的理念和思想貫穿其中,使休閑觀光農業不但具有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的功能,更具有生態、景觀、扶貧、教育、科研、科普、示范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綜合功能。
雖然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應重視鄉土風味的保護,避免村落與旅游設施建設中的高檔化與城市化,盲目的求洋、求大、求奢華,這樣帶來的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因為城市居民之所以到農村來旅游,就是要體驗一下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以放松緊張的神經、帶來身心的愉悅。他們平時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里面,看不到綠色,看不到藍天、白云,所以他們一旦看到山里人認為很平常的一條山溝、一泓清泉、一片森林,就會興奮不已。這就是特色性和差異性的作用。休閑觀光農業和其他的旅游景點、景區一樣,項目是否成功,在于是否能為游客帶來真正的快樂,而休閑旅游帶給游客的快樂正是將身心融入到大自然的忘我感覺和體驗。如果將休閑觀光農業景點或景區搞成像城市里的那種公園,就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就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對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要求,同時也不符合生態旅游的原則。
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需要突出五個要旨
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始終要把保護、教育、責任、社區參與、環境倫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 關于保護
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作為生態旅游的核心和特色已眾所周知。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是生態旅游的一項重要職能,而有效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則是實現當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旅游業與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的有力保障。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生態旅游的一種重要模式,同樣要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育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使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得到可持續發展,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近幾年來,在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安徽等一些自然生態條件較好的省份,并發了不少與農業、鄉村、生態相關的旅游景區或景點,這些景區或景點,他們的主要“賣點”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并適當地結合了當地的人文景觀。
但是,當前許多景區經營者們并沒有真正理解“生態旅游”的內涵,而只是機械地將“生態”一詞作為前綴。他們非常清楚“生態”這個詞用到旅游上面就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游客以及更多的利潤,所以他們不管是否真正的懂“生態”,都時時刻刻地把“生態”掛在嘴邊,把生態作為招徠生意的搖錢樹。而事實上,有不少景區或景點所做的事情并不一定“生態”,更有甚者,他們一邊在販賣“生態”,利用“生態”的名義大把賺錢,一邊卻在做破壞“生態”的事情。如在生態公益林區將大片的森林砍伐以后修筑一條與環境很不協調的盤山公路,在項目區采用全伐全墾的方法,破壞了很好的自然植被,種上了并不適合于本地種植的一些外來樹種,以及任意捕獵野生動物和采集野生植物,這是很要不得的。
上述經營者的一個認識誤區是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從旅游產業中剝離出來,認為兩者是沖突、矛盾的,“是為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才保護的”。而事實上,只要堅持鄉村生態旅游的根本宗旨,“走真正的生態旅游道路”,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應該是一個自然和諧、共同發展的過程,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以浙江臨安太湖源景區與白沙村農家樂為例,在太湖源景區開發之前,白沙村村民以砍樹為生,“山越砍越禿,人越活越窮”,后來自沙村村民依托太湖源景區大力發展農家樂。不但實現了脫貧致富,而且村民們也不再上山砍樹,“山越來越綠,農家樂越辦越富。”生態保護與農家樂旅游的和諧發展在白沙村與太湖源景區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我們應該讓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管理者、經營者和旅游者等所有參與者,都把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始終貫穿于整個旅游產業和旅游過程當中,使旅游資源得以持續,景區或景點的生態環境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
2 關于教育
教育是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教育的方式包括對旅游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給游客分發資料,利用影視設備播放生態科普宣傳片。通過景區標牌系統和相應設施給游客提供即時解說,以及開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動,寓教于樂,以增強旅游參與者的生態環境意識。
生態環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教育的對象面很廣,可以是管理者、服務人員、旅游者和社區居民,甚至可以通過政府與商業運作上升到全社會的范圍。浙江省紹興縣的夏履鎮是全球環保“500佳”之一,該鎮長期以來一手抓生態環境保護,一手抓經濟建設,通過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生態工業的開發和建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中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和生態旅游的開發已成為夏履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村容鎮貌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促進了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同時,該鎮的生態環境教育還滲透到學校的教學之中,如夏履鎮中心小學為了增強全鎮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從娃娃開始抓起,使孩子們從小自覺養成愛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他們通過編制《生態環境保護讀本》等鄉土教材,開展課堂教育和一系列的興趣小組活動,對小學生進行生態和環境的科普教育,并通過小學生將生態環境意識灌輸給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省臨安市的太湖源景區通過“給我一袋垃圾,送你一份禮物”和“給我五節廢電池,送你一張景區門票”等活動,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增強廣大民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和贊許。2006年,該景區更是以“構建和諧社會,關愛社會民工”為主題,聯絡了浙江16個城市的總工會,發動了4 000個民工來太湖源景區旅游,公司承擔全部費用。這個活動不僅擴大了景區影響,還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官方媒體報導,起到了很好的社會宣傳與教育效果。
3 關于責任
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同時承擔著幫困扶貧、改變傳統觀念、傳承傳統文化、引進先進文化、改善村容村貌、促進農產品銷售、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責任。浙江的桐鄉華莊、奉化滕頭、中南百草原、蕭山傳化大地,四川成都的郫縣友愛鎮、錦江區三圣街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們對于帶動當地的科技進步、產業提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以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原生態旅游區為例,該旅游區以生態農業為特色,同時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旅游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層主要領導始終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該旅游區的建設不但帶動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而且促進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旅游者餐飲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產以及作為土特產品銷售的山貨等,基本上由當地農民提供。農民從農業旅游的發展中吃到了甜頭。據統計,僅每年舉辦的楊梅節就為當地果農創造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當前,地方政府在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時,應當強調上述責任,并在招商引資、政策扶持上予以更多考慮。
4 關于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是保持旅游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原真性、減少旅游區與社區矛盾、保護旅游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也是政府部門對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開發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社區參與這個工作做得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旅游景區或景點經營的水平甚至成敗。社區參與發展得好,當地農民可以積極參與到旅游三產中,從而實現致富,而景區也可以因為社區參與而在鄉土特色、環境保護、景區建設等各個方面得到當地更多、更積極的支持。反之,當地農民將會游離于景區發展之外并引發各種糾紛。有不少旅游景區或景點因不能正確地處理好與當地社區的關系,最終導致無法正常經營或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浙江臨安的太湖源景區是正確處理與當地社區關系的一個典范。由于經營者具有超前的經營理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該景區與當地社區白沙村的關系猶如魚與水的關系、唇齒相依的關系,真正的達到了景區和社區的雙贏。白沙村社區參與景區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參與管理和經營,如在景區的管理和服務人員中有70%左右是當地居民;二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加公司分紅;三是通過銷售農產品;四是依托于景區的客源,經營農家樂。第一種與第二種參與方式使景區的經營業績直接與當地社區的利益密切相關;第三種和第四種參與方式使景區的游客數量與當地社區的農產品銷售量和農家樂的客源數量直接掛鉤。通過景區的開發,使當地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從開發前的幾千元上升到目前的15 000元以上。
5 關于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是規范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重要依據之一。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追求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景區中的一草一木、一只鳥、一只蟲子、一只小動物,它們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生命體和組成部分,我們在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必須善待它們,與他們和平相處,而不能任意傷害他們,這是旅游環境倫理所倡導和要求的。
同時,環境倫理更注重對整個生態環境的維護,認為人類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濫用資源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受到譴責。從小培養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習慣,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應該加以弘揚。環境倫理是指導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一個理論基礎,必需深刻領會其要旨。
不少管理者認為環境倫理是“故做姿態,沒有真正的經濟效益”,其實不然,作為生態旅游者,游客們在潛意識中都希望自己置身的景區是一個“和諧自然、尊重生命”的世界。景區管理者從自身做起,在開發與維護中注重對生命的關愛,會在無形中喚起游客們對景區生態的認可與贊美,使景區得到游客們更高的評價。
三、在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開發中亟待破解的若干難題
1 政策層面上的問題
由于受宏觀調控的影響,在政策方面對商用土地特別是房地產土地以及固定建筑物的審批有所縮緊,從而部分地制約了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土地和建筑物的審批問題一直是困擾投資者是否投資和是否擴大投資的一個大問題。再加上土地租賃時間的限制,使投資者在準備投資和擴大投資的時候總是心懸兩頭,猶豫不決,不敢貿然投入。還有一些投資者,希望通過地產與旅游業的結合,來降低旅游業投資量大和周期長的風險。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往往囿于政策所限而無法實行。
2 操作層面上的問題
在項目實際操作的時候,對于管理者和經營者來說,往往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困擾著他們的行動,使管理者和經營者都感覺無所適從。如證照規費和前置條件問題(比如說,在辦手續和收稅的時候,是按旅游業還是按農業對待?兩者差別非常之大,尤其是休閑觀光農業,與純粹的旅游業相比,其盈利率有很大的差別)、貸款問題(是按農業企業還是按工商企業對待,情況也大不一樣)等,使投資者望而生畏,或雖有好的想法,但由于前期投入成本太高或沒有條件實施而只能放棄投資,這種半途而廢的例子有很多。如金華婺城區有一個休閑觀光項目,規劃已經做好了,土地租賃問題也基本上談妥了,但因為企業性質問題一直確定不下來,最后投資者損失了幾十萬元錢以后,還是全身而退了。
3 利益分配上的問題
企業和當地農民在利益分配上常產生矛盾。企業在投資期和初創時期,兩者往往沒有什么矛盾,但一旦企業發展了,利潤增加了,兩者的矛盾也就暴露出來了。如浙江嘉興某農莊,其投資者為當地出去的工商企業成功人士,該投資者的初衷是為了通過休閑觀光農業的開發來帶動當地老百姓致富,為父老鄉親造福。然而在旅游區發展到比較成熟的時候,個別農民覺得企業應該拿出更多的利潤分成給他們,而投資者由于前期投資較大,實際上沒有什么利潤可言,覺得農民是蠻不講理,好心沒有好報,好生委屈,加上固定建筑物的審批問題不能順利解決,從而產生了畏縮退卻的想法。這在其他的不少旅游區也出現過,甚至有矛盾激化,導致雙方動用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