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海峽兩岸客家人血濃于水,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今天,兩岸客家人更應該在新時代和解、和平的良性氣氛下,主動掌握契機,建構一個集體互動交流的平臺,共同努力,多做有利兩岸交流、和平的好事,在聯誼中培養友情和親情,在交流中掌握互動和契機,在研討中互相激蕩理念與構想,營造環境,給兩岸人民帶來福祉,帶來和平幸福。
關鍵詞:客家文化;閩臺客家;交流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2--0106--94
在我國歷史上,客家先民自中原流寓閩粵贛交界地區,在歷經關山、轉徙萬里的南遷過程中,與古越族后裔畬、瑤等土著居民雜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吸納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活水,創造出一支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匯成了蔚為壯觀的地方文化,亦稱為“客家文化”。
一、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客家文化是客家這個群體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志及維系該群體生存與發展最核心的力量。
所謂客家,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所謂客家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本來就不是中國南方人,而是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南下的北方民族;經過多次遷徙,最后才遷到嶺南[作客]的。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鑄造了客家人堅忍剛毅的品格。著名學者羅香林指出:“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在經過不斷輾轉遷徙之后,部分客家人來到了這被蒼茫的群山擁抱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
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據學術界估計。客家人現約有8 000萬左右。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人的先民居我國中原一帶。據考證,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規模的南遷過程。第一次自晉末至隋唐,主要因為部分少數民族內徙中原,迫使中原并、司、豫各州的漢民南遷,最遠的到達贛中一帶;第二次自唐末至宋代,主要因黃巢起義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使豫西南、皖南、及贛北大批漢民南遷,最遠者到達循、惠、韶諸州;第三次自宋末至明初,主要因蒙古人南下,使閩西、贛南的客家先民繼續南徙至粵東和粵北,而明代臺灣的開拓,也吸引了不少客家先民東渡,到臺灣開辟新的家園;第四次自清康熙中葉至乾嘉之際,因客家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自贛南、粵東、粵北轉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也有不少客家人從閩西、粵東回遷贛南;第五次為清朝乾嘉以后,地方政府為控制土客之爭,又迫使部分客家人遠徙廣西和海南。與此同時,客家人為生存而漂洋過海,往南洋一帶謀生者亦日益增多。經過五次的遷徙,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圍。現在居住在東莞的絕大部分客家人,都是宋元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后裔、漢族客家民系。東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客家人遷徙的過程浸潤著客家人艱難跋涉的血與淚,折射出客家人自強不息、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團結奮進的精神。
客家人顧名思義是其定居的外來戶,耐人尋味的是其腳下的故鄉同樣是異鄉。客家人作為漢民族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民系,他們打破了“父母在,不遠游”的精神枷鎖,在漂泊的路上尋找自己靈魂的居所。客家人在經歷遷徙的痛苦之后繼續漂泊,翻山越嶺,漂洋過海他們既在故鄉作客,叉在荒蕪的異鄉構筑起新的家園。
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與土著居民相互磨合,從而創造出一種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畬、瑤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氣質。客家文化的內容包括:歷史文物遺跡、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風水文化和民間文藝等。
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語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繼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華,又在新的環境里創造豐富了它,從而使它嬗變成了一種內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廣義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爭發展奮斗過程中,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認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客家話、客家風俗、生活習慣、客家人的性格、氣質、心態、思想、觀念、意識及它們的載體;客家人物特別是眾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裝飾、客家婦女的服飾、藝術品、客家文藝,各類客家文獻資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體現。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實質
客家,這個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為尋求生活環境的安定,不斷遷徙;千百年來墾拓遷移,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建設,把荒漠變成良田,把原野變成村莊,為后代子孫建設新家園,其語言與文化依舊傳承與堅持著,長期下來鍛煉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
(一)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精神價值
慎終追遠、念祖思鄉、祟文重教、開拓進取、報效祖國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精神價值。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和基本精神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思想觀念方面,是以儒家倫理道德和老莊處世哲學為代表的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精神,在行為方式上,一是慎終追遠與念祖思鄉的情結;二是聚族而居與敦親睦族的傳統。客家文化在臺灣及海外的弘揚,都秉承客家先輩“慎終追遠莫忘根”的教誨,既能繼承中華民族守禮節、重道義、好學問、講倫理之傳統,又有發揚客家先輩刻苦耐勞、冒險犯難、愛國愛家之精神,為當地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作出貢獻,有所成就更不忘報效祖國,回報故鄉。因此,兩岸客家既有血濃于水的親情紐帶,又有一脈同根的文化紐帶,要把握契機,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二)客家群體意識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內容
兩岸客家的其同社會文化心理是客家群體意識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內容。浸染著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影響著客家人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的話語背景,有利于溝通和聯系,對促進相互的經濟合作交流具有積極作用;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的民系情感根源,有利于發揚愛國愛鄉精神。促進和平發展達成共識;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精神家園,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和客家民系的傳統文化精神,為中華民族振興和客家地區的繁榮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三)民間信仰是客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植根于廣大民間的一種文化創造的民間信仰是客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民間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和表達方式,它具有綜合性、地域性、族群性、多神性、功能性、歷史性、演變性等特征。它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貿易的功能;二是文化的認同功能;三是文化遺產功能。
(四)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是客家民系的精神源泉
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當然是客家民系的精神源泉。所謂客家精神,就其共性而言,和中華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但客家精神還有它獨有的個性,因而常常反映出客家精神是繼承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這一特征,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中西文化結合并獲得成功的趨勢。
三、客家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是維系客家民族民系的基礎。客家文化已從各個層面、各種形式、各種渠道滲透在客家人的生活之中,它既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又不斷在傳承中融合,在融合中新生,在新生中發展,體現著現實和時代的風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表明,客家民族不僅分布極廣,而且在長期的生活和斗爭中形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團結互助、愛國愛鄉,對祖籍地有深厚感情等優良傳統,它包蘊了客家人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深刻地揭示了客家歷史演變的進程,以其獨特杰出的成就享譽中華,在中華文化史上建樹了不朽功績。由此可見,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交響樂中的動人樂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束奇葩。為此,要加強客家文化研究,對這些優良傳統和客家精神進行不斷挖掘、繼承和發揚,為祖國的繁榮和客家文化的發展作出努力。
(一)以人為本,實現客家文化在傳承上的“三個提升”
1 提升客家文化的拓展空間
客家走過了坎坷曲折的漫漫征程。由于客家文人獨特的經歷和繼承著客家人“艱苦樸質,勤奮開拓,團結愛鄉,敬祖敬宗”的客家精神,開拓了客家文化的新風。自唐宋以來,客家文化逐步豐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體系,留下了大量很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作品。在明清期間,客家的文學、詩畫、書法、戲曲等爭雄文壇,精彩紛呈。同時,還有客家方言及山歌、客家民風民俗、客家的建筑、客家的釀酒、客家的臘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研究。客家人散居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他們對客家文化的輻射,對地域的融通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的。
2 提升客家文化的品位內涵
客家人聚居地,也是客家人的搖籃。近年來,在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進程中,積極挖掘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客家文化,扶持、保護民間文化,在挖掘、保護、創新、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彰顯客家歷史名人以及客家精神,凸顯客家民歌、民間文學、民俗活動、刻字、剪紙、書法、音樂、舞蹈、戲曲等客家文化,充分利用客家文化園、文化街、文化墻等實物載體,來賦予濃厚的客家文化品味和內涵,體現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和人文優勢,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窗口,這些做法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3 提升客家文化的保護水平
客家文化的保存需要當地的人民共同參與,提高全民參與保護的水平;否則,就會破壞客家的自然文化。在客家文化的利用方面要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廣泛動員全民參與客家文化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倡導進行客家的整體和單體保護,保護古民居的現有環境和周邊環境,積極申報為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或歷史文化名鄉(鎮、村),提升客家文化品牌效應。
(二)虛功實做,謀求客家文化在發展上的“四個突破”
1 謀求客家文化在整合資源上的新突破
樹立“天下客家是一家”的理念,團結協作,整合客家文化資源。如閩西的汀州府,歷史上就是汀州府轄八縣,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要加強聯系交流相關資料,成果共同開發利用。不因行政區劃的變更而不去研究。在查找地方沿革、族譜源流,特別是尋找姓氏源流發展方面,資料要互相支持,互相印證。這樣,就能為拓展族譜文化領域活動,追本溯源。因此,只有整合資源才能發揮整體優勢,達到預期的效果。
2 謀求客家文化在學術交流上的新突破
所謂學術無禁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術交流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對于不同意見,要求同存異,不要影響團結,影響客家的聲譽和形象。要多開展客家文化論壇交流活動,弘揚客家文化,傳承客家精神。廣泛地開展論文學術交流,積極謀求客家文化在學術交流上的新突破,為客家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這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3 謀求客家文化在調查研究上的新突破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收集和整理客家姓氏族譜等資料,把客家文化資源的底摸清楚;要從創新客家文化的歷史使命出發,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潛能,賦予客家文化以時代內涵。要加大調查研究力度,要體現閩粵贛客家的特色之處,打響客家名人牌、創新提升客家藝術、挖掘整合文物古跡、弘揚客家民風民俗,打造客家文化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客家人的精神新風貌,提升客家文化的品味。
4 謀求客家文化在引入產業上的新突破
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是客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窗口。要積極把客家文化引入產業發展,把客家文化的資源開發起來,以此作為客家文化研究的推動器。以客家意識覺醒為前提,尋找保護、開發客家文化的著力點,謀求客家文化在引入產業上的新突破。
四、促進閩臺兩岸客家文化交流發展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把拓展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文化品牌、建設客家文化產業列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的戰略定位之中。兩岸客家有難以割裂的淵源,臺灣現有客家人超過540萬,約占臺灣人口的17%。客家人及客家文化對臺灣影響深遠,在臺具有較強的感召力。但目前,臺灣客家人多居住在臺灣東南部(南臺灣的六堆地區、中臺灣的東勢地區以及北臺灣的桃、竹、苗地區),他們大多沒來過大陸,不了解大陸社會現狀,因此,要更有針對性地做好臺灣客家人工作,進一步打造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平臺。
(一)推動兩岸客家文化研究協調化
建立國家級客家學研究中心及工作平臺,對客家人在我國墾殖遷徙史料、人口分布及全國各地客家文化、客家族群等相關課題進行研究。把客家文化作為獨立學科來研究,重新認識客家文化的價值,能更好地把握客家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及傳統古老性。研究中心應深入研究和挖掘已流失的與尚未被挖掘的客家文化,系統研究兩岸客家文化的共性與個性,對客家人通過閩粵贛遷徙史料研究、探索和厘清兩岸客家的歷史淵源。將客家文化作為獨立學科來研究,國家在機構、研究人員、課題、經費扶持上應更多傾斜。改變目前客家文化傳承機制還不健全,有些傳統的客家文化技藝后繼無人,各地對客家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開展不平衡,保護經費缺乏,在局部單位甚至是投入嚴重不足。有關保護法規的制訂和保護工作的規劃也相對滯后,承擔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員編制不足的現狀。
(二)推進兩岸客家文化交流體系化
建立客家文化檔案數據庫,為客家詩詞、客家山歌、客家話詞典、客家建筑代表作、客家族譜等建檔,保護客家文化遺產。通過編纂叢書及攝制電視劇,宣揚客家人崇文重教、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建立客家文化檔案數據庫,收集格言、詩詞、山歌、名人錄、族譜和楹聯、題刻、名匾、名畫等建檔。挖掘客家宗祠文化、風土人情、客家人物及故事,兩岸共同保護客家文化遺產。建立客家人文化教育基金會,在客家地區學校設立客家文化教育網。相關學校可選建興趣班,讓客家子弟選修客家“十番”、五梅拳、木偶戲、客家山歌,讓客家文化后繼有人。為更多客屬地教育事業添磚加瓦,讓世界各地客家后裔懂客家話、有“中國心”。系統挖掘客家文化內涵,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客商”精神,“客商”是華商網絡的主要成員,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組成的客家商邦,他們追求“客而家焉,融合認同,堅韌不拔,務實開拓;道德取向,誠信仁義;崇文重教,人文情懷;熱心公益,愛國愛鄉”的精神文化,是一個文化內涵大于組織形式的概念,客家文化還具有亞商業文化的特性,我們要讓兩岸同胞在共同研究客家文化的同時,加強兩岸包括客商在內的客家社團在建設海峽經濟區中的作用。還要研究臺灣客家文化。要深入臺灣客家地區,了解客家文化的揚棄變遷,探索臺灣客家文化精神內涵,知己知彼,求同存異。
(三)推進兩岸客家文化交流直觀化和創意化
加強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形式的創新和合作的多元化,加強與臺灣主流媒體尤其是客屬團體主辦的客家廣播電臺、電視臺協作,建立客家文化網站和虛擬博物館,推動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建立不同層級的客家文化(景區)園區、文化館、文物館、文化特色館。鼓勵更多客家祖居地客家人組團赴臺旅游參訪,加強與島內客家社團和知名人士的聯系。同時打造以“客家文化尋根之旅”和“福建土樓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品牌,邀請更多的臺灣東南部客家人組織尋根之旅來閩粵觀光謁祖,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與中國意識。把進一步做好臺灣客家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由于客家人的發祥地是處于閩西、粵東、贛南三省的交界處,所以建議在閩粵贛等省的相關機構中成立“客屬工作委員會”,這有利于與臺灣相應機構的聯系,有利于做好內地客家人聚居地的客家文化研究與保護工作,也有利于進一步做好臺胞中客家人的工作。
(四)促進兩岸客家文化和交流合作常態化
建立不同層級的客家文化(景區)園區、客家文化館、客家文物館,加強對客家“十番”、五梅拳、鄧光古佛、三仙師等的研究。設立客家人文教育展覽館,將相關圖像文字資料制作成VCD,作為贈送臺胞的禮品。定期舉辦客家祖居地文化節,并創新客家文化活動內容,還可舉辦客家風情節、客家美食節、客家宗祠族譜展,謀求兩岸客家文化交流與互相吸收、整合。同時創新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動載體,可在內地建立“海峽客家論壇”。大陸客屬縣市區爭取與臺灣客家人較集中縣市建立客家文化交流友好縣關系,建立更順暢的交流渠道。在海基、海協兩會協商議題中,可選擇一些涉及兩岸共同關心的客家文化研究與保護議題。
在兩岸關系持續發展的今天,客家親情是維系海峽兩岸感情的重要紐帶之一,兩岸客家人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文化記憶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傳承,這是促進民族和諧、海內外和諧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環節。打響“客家牌”,探索客家精神、凸顯客家文化,弘揚客家文化,進一步促進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推進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繁榮兩岸經貿長期往來,促進民間互動交流,增進本源統一共識,加強對臺工作,對進一步增強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受,從而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進祖國早日和平統一,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