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新形勢下,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并成為一種能力,是極為重要的。本文試圖從高中教學的各個方面探討一些規律性的方法。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閱讀能力 課外拓展 方法指導
一、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背景
1.新課標實施的必然要求。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指學生有主動權和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意愿和喜好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給他們彰顯個性的空間,以更好地調動學習的內驅力。“自主學習”,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其核心是啟迪學生思維。
2.新形勢下的迫切要求。
2009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發布了嚴格執行“五項規定”要求,其中一條就是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嚴禁節假日、周末上課,把時間還給學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無疑對江蘇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既休息好,又學好,具有重要意義。
二、充分認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意義,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觀念。
在教學實踐中,把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放在教學的至高位置,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就強調了要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體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注重自主學習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表現和創造性的解放。只有這樣,教學才能走向民主,走向開放,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創造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贏得未來。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貫穿始終。
1.在備課中著重體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的思路、方法。
在現今的語文高考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質疑思辨能力、獨立創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極為重要。僅靠老師講解傳授根本無法應對現在的高考,更不用說學生以后的可持續發展了。現代教育提倡的是終身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注重學前引導,強調先學后教,教后再練,講練結合,以學生的學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思考的各種可能性,多加啟發引導,勤于教學后記,勤于總結,以利于今后的教學。
2.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自主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是建立在學生自我意識上的“能學”,是以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為前提的“想學”,是以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為保障的“會學”,以及以學生的意志控制為條件的“堅持學”。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生自我確定的,學習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內容是自我選擇的,學習策略是自主調節的,學習時間是自我計劃的,學生就是學習的主人,實施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情感需要實現和諧的統一,使學生樂于學習,更加主動地發揮其學習潛力。
自主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具有自覺意識的學習過程的反映。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自主學習包括學習的各方面,學習者能自覺地作出選擇和控制;其二,自主學習注重在一定的教育機制中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協調自主學習與總體教育目標的關系;其三,自主學習是一種具有更強靈活特征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在總體目標的宏觀調控和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創造性地完成具體學習目標。
從教師方面來說,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基礎精心設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自主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學生終身的、全面的發展。自主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受益匪淺,而且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學會學習是一個人成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目標之一。
作業的布置,要體現科學性、合理性,根據實際情況,作業可分為剛性作業和彈性作業。努力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積極性,要加強過程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3.加強課外實踐指導,加強對學生知行合一的訓練,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向課外延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應積極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與課外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外也能自主學習。讓學生接觸社會這個廣闊的課堂,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不僅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所改變,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推動他們在課外主動探求新知,而且教學內容及要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并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教給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方法,并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如指導學生選擇閱讀篇目,提倡個性化閱讀,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既擴大了知識面,享受審美樂趣,也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閱讀篇目,然后經師生討論篩選,再推薦給同學。因為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篇目,所以,學生閱讀時思維和情感活動是積極主動的,既能加深對材料的理解和體驗,也會更加有所感悟和收獲。閱讀材料中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學生通過課外自主讀書學習,在文學鑒賞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有了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充分利用身邊的豐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引導學生走出家門,了解家鄉,了解社會。
要求學生利用周末、節假日的時間,有計劃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前幾年,我指導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做了一個“吳文化的杰出代表——紫金庵”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資料查找,親身體驗,實地考察,同學們對紫金庵的文化價值、保護措施等都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被列入我校重點課題,還曾對外進行交流,有較好的反響。
通過對學生閱讀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絕大多數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寫作文的熱情與能力都有不小的提升。經常有同學的作文被年級作為范文推介,在各類作文比賽中也常有同學獲獎。
學生邊讀書思考,邊查閱資料邊實踐,既增加了知識,也增長了才干,還陶冶了情操,可謂一舉多得。
4.充分利用網絡,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后通過網絡激勵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是信息時代重要的學習方式,這不僅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教師可利用網絡的靈活性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來拓展學習資源和空間,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得到及時反饋,可以增強他們完成任務的信心,并保持學習的興趣。而對學習能力較弱一些的學生來講,既能緩解公眾之下害怕出錯露丑的心理壓力,讓心理處于放松的狀態,又能在自主選擇的練習中逐步建立信心。
5.建立學生參與的多元學習評價機制。
新課程標準強調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因此,需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客觀評價,應采用動態的、過程性的、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體評價。一定要摒棄教師“終裁”的傳統評價模式,學生的廣泛參與就是其體現之一,如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參與課堂小結等。提倡學生參與評價,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他評、互評、評教師;評結果、評過程、評方法。歸納、綜合、創新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研究分析學習內容,梳理思維過程,概括學習方法,實現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讓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發現規律,這既強化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精髓。
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靈活、民主和諧,可以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從而讓語文教學真正回歸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為此,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把學習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改變原有單一的接受式的學習理念,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能力,這不僅是貫徹新課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實現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劉忠君《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初探》.
[2] 周德藩《素質教育論教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