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這是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新時期師德精神的深刻闡述,也是新階段造就德才兼備教師隊伍的不二標桿。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社會價值的多元選擇和課程計劃的全面實施,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鑒于此,我校率先從環境、專業、課堂和管理方面實施改革:力求做到環境涵養職業情感,專業成就職業技能,課堂磨礪職業智慧,管理催生職業品行。
環境涵養職業情感
德育教育專家、北京教育學院陳愛苾教授說:“要做一個好教師必須熱愛這個職業,認識到自己所特有的職業尊嚴。”環境建設是涵養教師職業情感的重要載體,學校落實“三個改善”:①改善教師的生存環境;②改善教師的業余生活;③改善教師的心理環境。我們采取從外到內的疏導策略:“外”在減輕任務負荷,創建工作激勵與人文關懷的組織文化,形成積極向上、互助合作、情感關懷的教師工作環境;“內”在閱讀心理書籍和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實施“自助餐”式的心理疏導。我們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的幫扶,指導他們在名利面前淡泊,在目標面前高遠,切實將教師的情感引導到工作中來,引導他們在教育職場上體驗職業幸福。
專業成就職業技能
教師的職業技能集中表現在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上,直接關系著學生學業質量的提高,這也是師德不可或缺的組織部分。教師應對某一學科知識豐富、業務精通、治學嚴謹、注重創新,只有過硬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進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激勵和鞭策學生。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我們不從眾化,不概念化,扎扎實實從教育職場出發,要做實四點:①讀書的習慣;②課堂的競技;③自覺的反思;④同事的分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集體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創造性友好集團,這個集團每個人都為集體的創造性作出他的個人貢獻;每個人借助于集體的創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同時他又使他的同事們在精神上充實起來。”二是幫扶關系常態化,從師徒結對的培訓制轉為師徒結對的托管制。
課堂磨礪職業智慧
淵博的學識以及由學識而衍生的教學智慧是征服學生、贏得學生信賴和喜歡的制勝法寶。為此,學校引導教師將專業成長逐漸延伸到生命成長的層面上來,將自身學識的積累與提高內化為自身生命成長的常態。課堂是教師生命成長的陣地,是教師職業智慧生成的土壤。我們狠抓課堂,做足文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受“應試本位”教學觀、“知識本位”課堂觀的影響,在相當多的課堂中自覺不自覺地出現了道德缺失,用心良苦地“以犧牲學生今天的幸福換取明天的發展”。回應這種課堂訴求,全校范圍自上而下構建道德課堂,督促教師用道德的方式從事教育教學,促成師生從中“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道德課堂的構建教師最為關鍵,我們著力三點建設:①教學方式的優化;②課堂過程的記錄;③課程內容的拓寬。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就是一種“學”,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管理催生職業品行
教師的職業品行就是“愛與責任”,這是新時期的師德之魂。有愛則有包容,有理解,有關懷,有尊重,有學生的幸福成長;有責任則有愛崗敬業,有德行端正,有以身正教,有為人師表,有學生的健康發展。當下的師德建設更多的是規訓、激勵與懲戒,以致教師被動地依“法”做事,難以內化師德的條條框框。學校的管理不可等同行政單位的管理,學校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我們立足四點:一是從規訓到滲透;二是從控制到支配。教師掌控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夠有效地減小壓力,催生職業品行;三是從指正到發掘;四是從他律到自律。師德的養成主要依靠教師的自覺性,通過對教師教育行為的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調節來培養師德情感,磨練師德意志。這些舉措旨在促進教師認同和自覺遵守師德規范,使追求高尚師德蔚成風氣。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人民滿意的教育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怎樣更好地滿足這種需求,要有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但是我們的教育現狀普遍存在重專業素質考察,輕師德修養評定;重外在規范要求,輕道德內省作用。為此,我們引導教師立足教育職場,提升職業素養,努力成為社會滿意、學校信賴、家長放心和學生喜歡的教師,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