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加以運用,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策略 有效性
一、背景
閱讀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一項社會文化技能。《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而作為高中英語教學重點的閱讀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學會語言知識,獲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領悟文章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采取適當的閱讀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養語言學習能力。因此,學生閱讀策略的習得和閱讀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牛津高中英語的閱讀課文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并在每篇課文后面附加了相應的閱讀策略指導,這些閱讀文章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新時代的英語教師在日新月異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下,該如何真正立足日常課堂教學,促成學生更為深入而有效地閱讀呢?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方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理解能力;傳統的閱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上,難以深入理解文章內涵,無法真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因此,閱讀策略的有效運用和閱讀技能的提高將是學生深入而有效閱讀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策略和技能的必要性
英語閱讀策略是指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調控閱讀環節的過程,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靈活運用一系列閱讀方法或技能的學習過程。英語教學必須由傳統的知識型方法迅速地向語言交際運用型教學方法過渡。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技能主要指的是通過閱讀能夠判斷文體和文章結構,迅速攝取全文及段落大意,抓住文章要點,理解其內涵,并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吸取書面信息等等。培養閱讀技能應首先立足于教材。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有獨立閱讀能力的人”(An independent reader)。學生通過課文不但能學習英語語法、詞匯、句型,又能學到用英語閱讀的方法和技巧(Learn to read in English)。
那么,我們英語教師到底該如何借助這些教材中精心選編的課文來深化閱讀策略教學,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并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呢?
三、什么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尊重個性差異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也是教師們追求的最終目標。這里所說的有效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非所有的學生在同一節課里取得的進步是一樣的,或者達到相同的程度。因為學生自身也有一個個性差異、不同的興趣和愛好、聽課的專注程度及選擇性吸收等方面因素。
有效的閱讀教學,是在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的共同作用下,教會學生對文字信息重新進行認識加工或建構的過程,它是一種多因素、多項交流與反應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涵蓋了對各方面語言知識,閱讀技能的綜合靈活運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利用各種閱讀技巧應對不同文體的文章,應教會學生合理的分析語篇結構,把握主題,從而深入理解特定的語篇含義。通過指導學生對閱讀技巧的真正領悟而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四、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1.深化閱讀策略指導,提高任務設計的有效性
語篇整體理解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應注重運用語篇整體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們理清思路,抓住細節,完整、系統地進行語篇閱讀與理解,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仔細分析教材,把握文本特點。閱讀課,應給學生足夠的閱讀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體會文本的深層含義,而不僅僅是停留于表面,讀過且過。教師應通過教學活動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語言材料中來,引導他們整理、加工、聯想,進行創造性思考,提高他們運用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根據不同的文體,如日記、書信、評論等,把握文章整體結構及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或結合多種方法,如:略讀、跳讀、細讀、推讀、概讀等。
但是,以檢測閱讀理解結果為主導的閱讀活動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并不能使學生成為有獨立閱讀能力的人,因此閱讀環節中,教師應盡可能做到以下幾點::1.任務設計目的明確,指令清晰;2.任務對理解課文具有真實意義;3.任務應涉及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等過程;4.學生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5.學生必須通過主動參與(個人閱讀或小組討論)來完成任務;6.完成任務后應有一個具體的成果。同時在問題的設計上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分層設計任務,分層教學。對較簡單的表層問題,讓基礎較弱的同學來回答,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成功的喜悅。
2.培養學生有效的閱讀策略,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過程,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目標、學習活動的要求、學習過程的需要以及學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學生的成績差異常常是由課堂有效學習時間差異造成的。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語言教學應該是鮮活的,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創設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表達自己的思想,“運用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英語不是教會的,是練會的。“只告訴我如何做,我會忘記。展示給我如何作,我會記得。讓我做,我會理解掌握。”(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杜威說過,應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和教授應融合在各個教學環節中,而不是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割裂,空談理論。教師應提高任務設計的針對性有效性,應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踴躍發言,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開闊視野,加大信息輸入量,使他們英語語言知識更具交際性,同時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促進他們由知識型向智能型轉變,掌握各種閱讀技能。通過教授學生閱讀策略,促使其閱讀技能的提高,從而提高他們閱讀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五、實踐體會
去年十月,我參加了一次閱讀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活動,導師之前給我們特別強調了在閱讀教學中閱讀策略的重要性和如何有效運用并貫穿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因此,我們基本上都能在教學設計中突出閱讀策略的重要性,但是在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特點深入理解策略使用的意圖和有效運用策略幫助提高學生閱讀技能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沒能很好地體現運用閱讀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一最終目的。我在設計報刊新聞“A boy missing, policed puzzled”(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二第一單元)時雖然特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根據新聞體裁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標題先預測文章將涵蓋的內容,如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再根據預測內容,引導學生到文章中去尋找對應的信息。最后為了讓學生能更全面而細致地掌握文章內容,我特地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根據文中警察所詢問的目擊或了解男孩丟失情況的證人姓名去填寫相關細節內容。導師指出問題就出在這張表格上,這張表格完全可以用得更加巧妙。根據新聞題材的特點,男孩丟失后,警察肯定會展開調查,那么警察會去詢問哪些人呢?這一點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新聞題材文章的特點,所以關于那些證人完全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預測,然后再從文中去查找和比較對應的信息。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把閱讀策略的指導深入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是流于表面或走個形式而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通過對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策略的教授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感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代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具備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層次的閱讀活動中,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 杜萍. 高中英語閱讀策略與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學外語教與學》,2003年第1期.
[2] Neil J. Anderson《第二語言閱讀探索:問題與策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
[3] 劉津開《中學英語閱讀策略訓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
[4] 肖成全等. 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