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突出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的實施是為了維護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但“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使其穩定統治集團內部的初衷不能實現。但不管怎樣,宗法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有得也有失。
【關鍵詞】宗法制 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 得失
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產生于商朝后期。宗法制度的完備和確立,則歸功于西周時期的周公。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其用父系血緣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它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是一種王位繼承方式。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在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天子為了保證王位后繼有人一般都擁有很多的夫人。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對于天子來說,沒有兒子很苦惱,深恐無人繼承王位而導致政權旁落,但兒子太多也很苦惱,因為人對權力的貪婪和迷戀會造成手足相殘甚至引來身死國滅。這么多兒子(女兒不算)如果不劃分個尊卑長幼,社會就會混亂。那怎么辦呢?聰明的古人就以母親的身份和兒子出生的先后,把他們劃分為“嫡”和“庶”兩類。嫡,正妻為嫡,正妻所生的兒子謂嫡子。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兒子謂庶子。為了保證天子死后王權的平穩過渡,從周公開始規定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王位。
嫡長子繼承制的好處在于立名分,即王位早有歸屬,嫡長子只有一個,只有他有權占據王位,其它的兒子就不要再有什么非份之想。
但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賢與不賢以及他的智商則不屬于考慮的范圍,哪怕他是個二百五照樣能繼續王位。比如西晉的晉惠帝司馬衷他憑著強硬的出生后臺,他是嫡長子,當上了皇帝。有一年發生災荒,百姓餓死的很多。惠帝知道后問道:他們為什么非等著餓死,他們挨餓的時候為何不吃肉粥?喝點肉粥不就餓不死了嗎?這樣的皇帝自然無法掌管朝政,只能有別人代管,于是便引出了八個宗師親王為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連年混戰,史稱“八王之亂”。由此可見,嫡長子繼承制是有非常大的弊端的,弊端會引發矛盾,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就會演化出為爭奪王位兄弟相殘甚至弒父的悲劇。歷史上這種例子數不勝數。大家都熟悉,唐太宗李世民不是嫡長子,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通過弒兄篡奪王位。由此可以看出,宗法制想要保證統治集團內部穩定的初衷并沒有得到實現。
西周成為了歷史煙云,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也漸行漸遠,但縱觀整個歷史長河,不論政權如何更疊,宗法制度并沒有隨著西周的湮滅而消失,而是根深蒂固地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不同的時代,它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呈現在我們世人面前。
比如:中國的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劉敬先、殷效祖(《宋書》),楊延宗(《新唐書》),湯顯祖(《明史》),人名體現了對祖先的尊重,對家族的一種責任。
在民間,在某種專業特種技藝的傳授方面,甚至有“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的習俗。
具有中國特色的家譜。家譜是一種以表譜的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產至今的家譜至少有三萬種之多,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和認識。梁啟超曾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個時代各地方婚姻品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比例,欲考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較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和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獲得資料。”充分顯示了他對族譜家譜的高度評價。而中國人對族譜家譜的重視,以及我們可以看到的各種宗族祠堂各種支氏祠堂。形成一大中國特色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對家族和血緣的重視,而究其深層原因,就是宗法制帶來的深深烙印。
清明節是我國的法定假日,這一天,離家的游子基本上都要回家祭祖,放上一些糕點水果,種上一點青柏和鮮花,緬懷先人。
福建和臺灣的中華兒女定期舉行祭拜“媽祖”的大型民間活動,認祖歸宗,祭拜祖先的文化習俗源自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決定社會等級,重視祖先崇拜,使家庭的親情上升到制度層次。
2008年春節前夕那場史無前例的暴雪帶給我們極大的經濟損失,它阻斷了交通,壓壞了通信設施,它使高速公路癱瘓,但是它不能阻斷中國民族歸家的腳步和思家的親情。人們想法設法使交通暢通,使通訊聯絡上,排除萬難,就是想向父母報一聲平安,給妻兒一個溫暖的懷抱。
所有這一切都是宗法制無處不在的影子,它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沉淀和積累,是我們血管里流淌得血液。
宗法制給我們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它使我們重視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它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它有利于加強海外僑胞對祖國的依戀之情,它有利于凝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使我們團結為一體,為和諧社會奏出歷史的最強音。
當然,不可否認,宗法制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宗法關系結構而成的,在宗法制度下,個人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每個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至于個人的權利則顯得并不重要了。在宗族內,每個人由于經濟上不能獨立,必須依賴宗族家庭的共同財產生活,必須與家庭家族同呼吸共命運。從而造成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忽略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的傾向。比如巴金的《家》中覺新慘死的妻子瑞玨,這種悲劇的發生就是對個體生命忽視的最好的例證。
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是家族的延伸,這種“家國同構”的政治模式形成了中國重視道德、輕視法律的社會局面以及用德治代法治、用人治代替法治的負面影響,從而也容易形成“專制權力”的政治心態,培植和強化了國人迷信權利,服從權威的“官本位”心態。“自秦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使中國封建政治中的等級制源于原始的血緣宗親關系,它表現為絕對的君臣隸屬原則和極端的皇權主義,中國封建政治還有一個宗法特征就是親貴合一和裙帶作風,最終導致中國封建政治統治中反智主義傾向。即反對理性,經驗守舊,這是封建宗法傳統的又一特色。”嚴重影響了中國精神文化和國民心態面貌的現代化發展。
中國古代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都要按照宗法制度來進行調整。他忽視個體,扼殺個人的自由,對個性的壓抑,這在封建社會時期尤為明顯。但是國家的利益是絕對不能以抹殺個人利益為前提的,抹殺了個體的利益也就等于是抹殺了國家的利益。我們同時也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會越來越強調個體的利益,相信個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點的。
宗法制從奴隸社會開始,維護了政治權力的穩定過渡,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宗族觀念。有利也有弊,這符合歷史的辯證主義。在新的歷史時代,我們要揚長避短,發揮其優點,相信構建一個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中國三百年學術史》,岳麓出版社.
[2] 石培華主編《中國歷史的縱與橫》,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3]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