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時下的語文課堂拓展訓練確實為語文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形式,但沒有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還應該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
【關鍵字】拓展訓練 形式新穎 內(nèi)容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的廣泛運用及課程資源的不斷豐富,語文的課堂教學也越來越鮮活,越來越有聲有色了。課堂拓展、小組討論、四邊互動、實驗探究等能體現(xiàn)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學方式方法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其中,課堂拓展更是一種流行與時尚。
在教八年級(上)第20課《落日的幻覺》時,我在課堂整體內(nèi)容結束后,也設置了一個拓展性的問題:“長河落日圓”有沒有必要改成“長河落日扁”?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討論后回答:落日事實上是扁,改當然可以;“扁”也就是橢圓,橢圓也是圓,可以不改;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fā)達,人的肉眼是無法分辨出這細微的差別的,沒有必要改……對于我的課堂拓展訓練設計的合理與不合理,上課之前我并沒有多加思考,總覺得既然是一堂公開課,總應該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課堂拓展訓練方式已被大多數(shù)老師所接受。
在學習目標上,新課標提出了不僅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要提高語文能力,課內(nèi)課外要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強調自主、探究、合作。可見,新課程標準確實是一次語文學習觀念的革命。如果對照以上標準和要求,可以說,課堂拓展與訓練無不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觀念,要自主有自主,要討論有討論,要合作有合作,要啥有啥。
那么,這樣的教學設計到底合理與否,符合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我是不是也犯了追趕時髦和潮流的毛病?怎樣的課堂拓展訓練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經(jīng)過一番思考,我認為,時下的語文課堂拓展訓練確實為語文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形式,但沒有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還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既要形式新穎注重,又要審視內(nèi)容質量。
課堂拓展是為了擴展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拓展訓練必須立足文本。拓展的內(nèi)容可以是課文的重點難點,也可以是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的一個觸發(fā)點。譬如,上文提到的教學設計很顯然超出了文本的范圍,如果沒有課文背景,學生沒有閱讀課文,進行“探究、合作”則收效甚微。
二、少做不著邊際的拓展,多關注學生的實際。
許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根據(jù)他們的年齡、性格、生活閱歷、閱讀經(jīng)驗和掌握的知識等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拓展,沒有立足于學生喜歡、感興趣、可接受、樂于主動參與的拓展點來進行拓展。如關于“長河落日圓”有沒有必要改成“長河落日扁”這一問題,我的意圖是要求學生能通過這題來了解文學與科學的區(qū)別或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區(qū)別,但在教學的執(zhí)行過程中,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課文中也缺少相關的提示,而且這一問題太籠統(tǒng)了。不談問題的合適與不合適,其課堂效果是連個吆喝都沒有賺到。所以,拓展中要讓學生想說,而且有話好說,不要為難學生。
三、按部就班不可少,即時發(fā)揮同樣很重要。
在文本的拓展中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在課前根據(jù)文本特點、學生的基礎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精心設計,針對文本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以便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感受情感、碰撞思維的火花。教師在執(zhí)行具體的教學計劃中往往更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計劃能否順利完成,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能否讓學生理解掌握。抱以這樣的觀念和想法,在拓展訓練的過程中,學生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見解主張和沒有課堂價值但在學生中廣泛存在的問題就得不到教師的關注,長期以往,會養(yǎng)成學生思想奴化的現(xiàn)象。反過來,如果教師能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習積極性也會更加高漲,教師此時只要加以引導、點撥,這樣將會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我們何樂而不為。有時候由于教學計劃的改變有可能導致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我覺得也不應當成為教師的顧慮。
四、拓展延伸不一定要在課堂行將結束前進行。
許多老師總喜歡甚至習慣于將拓展置于課堂的結尾,總覺得如此將能掀起課堂的高潮,這樣課堂才不至于顯得虎頭蛇尾,才能體現(xiàn)課堂的結構美。這種想法很顯然對拓展延伸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將拓展延伸看成了課堂的點綴,課堂的買點。
拓展延伸到底在何時運用?在學生遇到難點、疑點時,可利用拓展材料、設計拓展訓練,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閱讀教學開展前,由于文本的局限和學生對文本背景了解缺失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文本,就可以進行必要的拓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或課外的文本、影音資料,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課堂進行中,可以適時的拓展。通過列舉類似情況來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進而加以運用;而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提出問題、布置活動、推薦書目等,讓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促進課內(nèi)外學習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并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五、拓展訓練的形式是多樣化的,還可以采取改寫、補寫、續(xù)寫等形式,來訓練學生思維和寫作。
比如改寫《我的叔叔于勒》:若于勒他衣錦還鄉(xiāng),“我”的父母將會如何?通過改寫,學生對原作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完成了藝術形象的再造和擴展。有些文章因寫作需要,作者會在文中留下心理、語言、場景的空白。如《智取生辰綱》,吳用看到楊志阻止眾軍士買酒解渴,此時會想些什么?文中并沒有加以描寫,可以讓學生寫一段心理描寫。落日為何變大,《落日的幻覺》并沒有交代原因,這樣,現(xiàn)成的文本空白完全可以加以運用,從而達到促進學生進一步閱讀文本的目的,并且如果課上不解決這個問題,也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進一步開展。拓展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選取合適的形式。
總之,拓展訓練作為新課標理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追趕流行的同時,對其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反思是必須的。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那么,我們就會少一點盲從,我們的工作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5-7期.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