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化解“時間緊”的問題,成為我們教者迫切需要去思考的課題。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小組合作中,有些小組討論氣氛非常熱烈,甚至也爭得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一兩個字詞的讀音。像此類問題的解決,學生完全可以在課前充分預習。
另一種現象是,小組n位成員圍坐在一起,卻是“各自為政”“正襟危坐”,專心致志地看課文。問其原因,也很簡單,課文還不熟悉。
所以,學生課前保質保量的自主學習,是確保課堂有效地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師生雙方共同做好準備,教者設計“課前準備”時,一定要為“課堂學習”過程作鋪墊,掃除可能存在的障礙;學生一定要養成課前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精心設計合作探究題
要想讓“主體參與,分組合作”達到理想的效用,教者必須緊扣學習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合作探究時的生成問題。
(一)精心設計一個問題,小組集中探討。
比如,我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圍繞目標,以表格形式設計了問題,讓學生在比照閱讀中理解,并明確要求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共同探討解決。
探討中,所有小組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兩點:一是“三味書屋”的學習環境,二是對教課先生壽鏡吾的認知。第一個問題,學習小組形成了五種意見。
關于第二個難點“對壽鏡吾老先生的理解”,各小組合作探究后,也交流了各自的見解。
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思維碰撞,產生驚人的火花,在老師和同學的意見中充實自己的認識,在表達自己的見解中完善自己的認識。合作探究,層層深入,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培養了學生“主體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合作中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這正是《語文課堂標準》的期望所在。
精心設計某一個問題,達到以一帶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文本,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一組問題,小組分解任務。
對于難度較高,有一定深度的問題,為了避免學生漫無目的、不著邊際的無效討論,教者可以化大為小、由易到難的設計幾個問題。例如,《月跡》一文的教學,我把難點有序地分解成了四個小問題:①月亮變化的軌跡是什么?②尋月過程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如何?這一過程說明了什么?③孩子們在尋月過程中為什么有這么有趣的發現?④你覺得奶奶在文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四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為后一個問題的理解作了鋪墊。將四個問題分派到各個大組,進行合作學習。當然,為了激發他們的組內合作意識和組間競爭意識,我還宣布,本小組的問題探討好之后,可以再思考其他小組的問題,看看哪些小組合作得既快又好。這樣,從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提高了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每個組員的學習效率。
三、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
在構建合作小組時,一般都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科學分組,同小組內每個組員性格特征不同,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各項能力的發展也有著高低之分,他們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方面。正因為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時有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實踐中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①討論跑題,乃至在閑談;②意見不統一,無謂的爭執;③搞組內“一言堂”。所有這些都無形中削弱了合作的力量,白白浪費時間,等到組間交流時,反而是無話可說,發言的小組代表還要重新思考,而且也根本不是小組合作的結果,有時甚至還不得不仍然是由老師通過講解來全權代替。所以,此時小組長應該發揮其監督協調作用:討論跑題的要及時提醒,快速回到主題上;意見不一致的,視具體情況,盡量做到求同存異,不作無意義的爭辯;至于“一言堂”現象,更要做好分工,調動每個組員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
對于課堂分組合作過程中時間緊的矛盾,我們理應從多方面去努力化解。不過,我們也要根據情況“該放手時就放手”。在不違背課堂終極目標的基礎上,適時地讓學生充分合作學習,不能單純為了按時完成對學案預設的某個知識點的學習,按部就班,只顧老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否則會因這種模式化的課堂而抹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