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滿堂講弊大于利,精講才能有的放矢的解惑,精講不是縮講、少講,而是講的精當,講之有效,要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提高針對性,精講必須與學生多說有機結合,通過教材的精講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講之精當 講之有效 說的訓練 說的能力
語文教師是離不開講的,但如何講,確實大有必要研討一番,葉圣陶先生說過:“必須廢除現在通行的逐句講解方法”,這個意見十分精辟。以前,我在課堂上一講到底,滔滔不絕,學生只管聽,但聽得厭倦,昏昏欲睡,從表面看,這一講一聽,似乎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講深、講透、講滿、講全”,必然導致講“散”。看了許多特級語文教師的課,感受頗深。因此我認為,課文不求講深講透,而求講的精當,講在要害,才能講之有效。
一、通講不如精講
唐朝的韓愈對教師的職責作過很好的說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即解決學生頭腦里的疑難問題。學生每學習一篇課文,惑在哪里,教師應當心中有數;如果對學生之惑心中無數,講的再多,也不過是隔靴搔癢而已。學生有惑教師不講,學生無惑教師大講,那么學生之惑始終不明,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當然,學生之惑因人而異,大到篇章結構、主題思想,小到字、音、詞、義,乃至標點符號,這就必須從教學大綱、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出發,只有了解教材重點、難點和學生理解教材的困難之處,才能有的放矢的解惑,而不是漫無目的,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講。
例如,針對不少學生閱讀文章不嘗試去理解,嘗試去揣摩,因而出現作文語言往往比較抽象、籠統的毛病,在教學閱讀課文時,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鉆研課文語言,著重講解如何把句子寫得具體、有形象性,使人讀了有實在感受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辨析課文的一組組句子,哪一句寫得具體形象生動,為什么。經過辨析,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細加體會課文中不少表現了具體內容和個性特征,寫的實在,有形象的語句,及學生平時忽視之處。經過教師指導點撥,學生在談和寫兩方面都得到啟發。教師講的雖少卻是解了學生一惑,使學生懂得了怎樣避免抽象籠統的表情達意,把句子表達的具體實在、有形象。收到精講的效果。
二、怎樣精講
教材所選的課文,按語言分為文言文和現代文;按體裁分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篇幅上有長短之分,難易有高低之別。當然精講絕不是一刀切的壓縮講的時間,如果只是機械的劃分時間,有形式的少講則是不行的。精講必須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來確定講的內容和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全部照搬任何經驗。
一般的說,文言文由于時代變遷,詞語的變化,使學生理解的難度增加,特別是初學者,就需要講解得精一些,而有些白話文可以讓學生自讀,老師稍作指點即可,不必詳講。
精講,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精煉,在課堂上教師對語言應特別講究,就好像在寫文章是時推敲用詞選句,琢磨謀篇布局一樣,切莫“水分”太多,更忌“開無軌電車”,言不及題,為了言之有效,教師語言應做到言之有的,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味,言之有理,此“五有”,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有具體實在的內容,分析疑難問題要有道理解惑,要使學生收益,要講的引人入勝,使學生越學越有味,越學越想學。
三、精講要與多說相結合
僅有精講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承受知識的機器,將不利于學生探索,掌握知識,并且阻礙了對學生智力的啟發。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那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真正認識說的價值,把精講與多說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明白自己已經學到了什么。一堂四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如果不給學生以說的主動權,即造成了單調沉悶的教學氣氛,又壓抑了學生智力發展,這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是屢見不鮮的,應當堅決摒棄的。我認為如下幾個方法可以一試。
1.首先,要讓學生在教學中主動去說,認識到口頭語言的重要性之后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是需要提供一定的條件的,總結一些教師的語言教學經驗,他們即重視學生說的訓練,也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說的條件。比如,組織班級的故事會、報告會、舉行班級文娛演出等。某一個問題各自發表見解,及讀書心得等。上海育才中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八字經驗,都是有戰略眼光的。他們教學方法的出發點是變“授”為“學”,教會學生思考。改變老師“包干”到底的教學局面,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目的則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當他們走向社會后便能很快的適應工作,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
2.教師還應該對學生講話中的缺點錯誤進行精講。要抓住“說”的弊端,進行精講訓練。進行說的訓練開始時,教師要積極熱情的鼓勵學生去“說”,但要求不要過高,不要使學生為難,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旦打開那種金口難開的局面,待學生有了說的習慣后就可以使訓練向高一級的要求發展,也就是說不僅要學生講得清楚,還要學生講得準確,語言要合乎規范,還要求學生要講得迅速,這就要有意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對于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的缺點要及時更正。使學生得到迅速提高。
3.通過教師的精講為學生說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消除語言的污染現象,提倡運用文明語言,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促進學生用語的規范化。對語病較多的學生,要提倡、指導他們多誦讀課本上聲情并茂的文章。教師也要注意以身作則,教學用語力求簡潔明了,不要拖泥帶水,牽強附會,甚至疙疙瘩瘩,廢話連篇,每一個字都要有一定意義,說一句話都要有足夠的分量。這樣,教師較高的口頭表達能力,必然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總之,教師講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說的能力,都很重要,進行說的訓練,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定能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語文教學適應于現代化,適應于未來。
【參考文獻】
[1] 洪宗禮《初一語文教科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六版.
[2]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二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