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點不全
例1:曲江對酒(杜甫)
苑外江頭坐不歸,
水精宮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
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人共棄,
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州遠,
老大徒傷未拂衣。
問: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寫作“未”字,你認為哪個字更適于抒發情感?為什么?
[考生答案]“不”字。“不”表示主觀不愿意,更能表現詩人對山水的熱愛和對污濁官場在厭惡。
[參考答案]“不”字更恰當。①“坐不歸”表明詩人在江頭已多時,突出了詩人的主觀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而且為下文述懷作了鋪墊。②“坐未歸”只反映了沒有回去的客觀事實。
[教師評析]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簡單的“一問一應”的現象,缺少周密的考慮。如上例,“不”是賞析重點,但對“未”也要一筆帶過,這樣才能準確回答“哪個字更適合”的問題,因此平時訓練,要強化要點意識。
二、術語不明
例2: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
手攀松桂觸云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
何處玉簫吹一聲。
問:這首詩寫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靜的特點,詩人是怎樣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考生答案]詩人通過“觸云行”表達了四明山的高大、雄偉,又通過“無人境”、“吹一聲”表現了四明山的幽靜、超脫塵世、無人觸及的清幽。
[參考答案]①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四明山的高,本詩第二句寫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側面表現了四明山高的特點。②采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寫出四明山的幽靜。本詩三、四句寫在“無人境”聽到不知何處傳來一聲簫鳴,反襯出山的幽靜。
[教師評析]學生答案中使用“表達了”“表現了”籠統答題,忽略了“側面描寫”“以聲襯靜”這類手法術語。學生常用的“寫出、寫了、看出、看到、點明、突出、強調……”這些詞模糊了閱卷老師的視線,導致采點打分時扣分嚴重!建議學生平時對每種手法術語的特征要勤揣摩,多思量,答題時才能信手拈來。
三、題干不懂
例3: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問:試分析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考生答案]詩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羈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與敬亭山廝守,不去理睬“眾鳥”和“孤云”。清高自傲的詩人形象自然流露出來。但從詩中我們隱約可見詩人的寂寞心情,或為功名,或為宦海沉浮。無論是何種原因,在敬亭山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須發如煙的詩仙形象,也許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與李白比孤傲比豪邁。
[參考答案]①全詩塑造了一個與世無爭的、自由閑適又有點孤傲的詩人形象。②“眾鳥”飛盡,“孤云”獨閑,山靜而空,表現出詩人的自由閑適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兩不厭”表現出詩人從自然中尋求快樂忘懷得失的思想感情。
[教師評析]題目要求分析是“詩中”的人物形象,因此應就詩論詩,不應一股腦兒把對李白的認識、評價、感受都鑒賞開來,以至寫成抒情短文。當然,必要的聯想可幫助我們理解,但不能忽略題干要求,另起爐灶。
四、層次不清
例4:登快哉亭(陳師道)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云亦自閑。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問:前人評價“‘鳥飛’‘奔云’之句,有無窮之味”,請談談你對這兩句的理解。
[考生答案]詩人寫“度鳥”“奔云”“欲何向”“亦自閑”實則在以“度鳥”“奔云”為象征,由此抒發自己內心的寧靜淡泊之情。
[參考答案]①“度鳥”寫山間時有飛鳥掠過,匆匆地不知投向何處;“奔云”寫奔騰的云霧舒卷自如,姿態悠閑。②同時融情于景:飛鳥茫然地亂飛象征著人生沒有目標的奔忙,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無心于爭逐,永遠悠閑自得,正象征著詩人內心的淡泊寧靜。
[教師評析]上述學生答案粗糙模糊,沒有細細推敲“度鳥”“奔云”這兩個相反的意象。不加層次上的區分,這樣籠而統之作答,勢必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對此類題型要多歸納總結,做到答題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五、注釋不重
例5:次石湖書扇韻①(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
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問: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考生答案]后兩句主要寫范成大的家鄉在石湖,而他卻長年在外做官,說明范成大是一個忠于國家的人,有著為國家效忠盡力,敢于犧牲的偉大精神,第三句中的“人”是作者在贊頌范成大的美德,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放棄自己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參考答案]示例一:這種說法有道理。
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歌頌。“人”是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
示例二:這種說法不確切。
此詩描寫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生活的贊賞之情?!叭恕敝皇欠褐?,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教師評析]上題考查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對于“人不到”的理解,可以聯系注釋①的提示“晚年去職歸隱石湖”,明白石湖乃是主人的去職歸隱之處,抓住“去職”,可讀出世態炎涼;抓住“歸隱”,可讀出恬靜。所以考生無論側重前后哪一點,言之成理即可。但本題得分率僅為63.86%,結合考生所答,明顯看出考生沒有重視釋①的提示,以致對詩意的理解出現偏差。
(作者單位:河南省長垣縣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