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鍵是看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是讓少數學生參與還是讓全體學生參與,是讓學生被動參與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是在同一層次上參與還是在不同層次上參與,教師在反思課堂教學時就要注意這些方面。通過改進,讓我們的數學教學克服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少數學生學習,多數學生陪坐的傾向,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腦、動口、動手、動筆,每個學生都會聽、會想、會說、會做,讓課堂動起來。
然而,在目前的課堂中,這種有效的行為沒有很好的開展,主要表現在教師單向“動”得多,師生群體之間“動”得少;表面形式“動”得多,思維本質“動”得少;學生單方面“動”得多,師生交互“動”得少。這種課堂的互動可以說是“形”動而“神”不動。這樣的“動”非但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時甚至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真正有效的互動應該建立在學生產生互動需求的基礎上,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經驗的提升。學生在互動中不但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呢?
一、平等和諧的對話
現代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過程,這種活動過程的表現形式是一種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那種教師權威式的講解與“獨白式”的傳授不可能產生行之有效的互動。課堂有效的互動需要寬松的外部條件和良好的心理環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機制是課堂有效互動的基礎。師生對話應當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恰當的反饋,這樣才能會被學生主動的接受。反之,如果這種對話的基礎是壓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學生體會不到寬松的環境,那么學生便不能完全打開自己的心扉,釋放自己的情感,這樣的互動是達不到境界的。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贊賞,多一些鼓勵,讓平等和諧的對話的走進課堂。
二、放手讓學生嘗試
1.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內部活動,誰也不能替代,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從學具袋中挑選一樣自己喜歡的學具,把學具按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物體的邊畫一畫,畫出的圖形與同桌互相欣賞,這是學生對物體周長最初的感受和體驗,然后讓學生看看“螞蟻小畫家”是怎樣畫畫的,并通過螞蟻小畫家知道它畫的是樹葉的周長,這是學生通過觀察的方法來感受物體的周長,反過來,讓學生說一說你剛才畫的是什么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全班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明確物體周長的概念,再讓學生摸摸自己課本的邊再一次體會什么是物體的周長。
2.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有效互動并不是僅僅指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它也應該包括教師組織和引導下的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利用創設的情境,來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最大可能地開展生生互動合作,讓學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一課中,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周長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量一量對方的頭圍、腰圍、腿圍、胸圍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和監督,學生對物體的周長由模糊過渡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這種生生之間的監督合作與交流,比教師的傳授更有意義和價值。
三、關注學生的差異
在實際的教學中,經常是師生互動僅僅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有時是需要的,但不應該是我們所提倡的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師生互動,關注的應該是全體學生。因此,教師在組織師生互動時,必須知道學生間存在的差異,盡量引導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互動,讓他們展示不同層面的思維水平,從而有利于調動起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提出不同認知水平或類型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起來。
課堂的有效互動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要以平等的師生觀來指導和參與學生的交往過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課堂動起來,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章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