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繼承優秀文化、推動教育發展
在中國封建社會,要想通過科舉改變人生命運,就必須進學讀書,學習文化知識。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的普及,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把任官制度、取士標準、教育內容統一起來。這種教與學、學與考相統一的考試制度,對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習標準的統一起了積極作用。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中國國民形成了普遍重視教育的民風,既傳承了民族文化,也提高了國民素質。
同理,高考對這些優秀的祖國文化也要求考生予以繼承發揚,使考生對整個社會各個學科的發展有大致的了解,為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選拔人才
實行科舉制度的1300年內,產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大文豪。但它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并不是一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是對儒家經典的理解程度。它所選拔的人才都是為官的,為政治服務的。它使眾多士子們為了“考而優則仕”而終生埋沒于書齋中。更重要的是,它缺少對社會的關注,不能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時更新考試內容,一直局限于儒家經典,命題范圍又有嚴格的限制,以至明清兩代的士子們在八股文的文字游戲中耗盡生命、精神和智慧,并進一步成為中國近代社會悲劇的文化內因。所以,科舉考試可能選拔的是“專才”。
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教育進行過程中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是對中學階段教育成果的一個檢驗,考試內容主要是中學階段所開設課程的基礎知識及綜合運用,應突出能力和素質的考察。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一張試卷決定考生一生命運的強大功能,引起考生乃至學校對高考的超常關注,將重點放在了知識點的考察、理解和運用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忽略了對考生人文精神、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但它選拔的人才是適應社會各個方面的,會經過學習為社會各行各業服務,目前經過不斷改革,國家正在大力避免種種“一考定終生”的現象發生。
三、公平公正,但不乏弊端
科舉制度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統一考試,公平競爭,給社會各階層成員創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科舉制的實施,中國的選官制度第一次具有了公開性和廣泛性。其內容和形式表面看來是絕對公平公正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弊端日益暴露,到明清時期已病入膏肓,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表現為:第一、命題內容逐漸走向死胡同,造成國家人才結構的畸形。第二、考試形式單一,造成國民知識結構的畸形。
高考與古代科舉有著基本相同的精神實質,宗旨是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目的是科學有效的選拔優秀人才。它的公開、公正、公平,保障了考生憑才能進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是在幾十年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端:如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的不平衡,因此國家在采用統一試卷的同時,應制定較公平的分數線,以保證廣大考生的利益。目前的情況是各省市的分數線不一,而且差距很大。當然為了公平、公正,高考必須采用同一尺度來衡量所有人,統一性是必須的。但考試的對象是個性化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個性,在當前仍必須通過一張試卷來考核考生的前提下,就必須在內容上改革創新,在考核基本知識的同時,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綜合能力的考察。例如在近年的語文試題的變革中,作文最為明顯。由直接命題改為話題作文,可以讓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自主的選擇擅長的文體和言說方式,創造性地書寫個人的真實感受,傳達出考生的寫作個性和心靈空間。
可見,不管是科舉還是高考,其形式和內容都應該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都有個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全面落實。
四、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化
科舉大體有兩種類型,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定期舉行,制科由皇帝根據需要下詔舉行,實際上經常舉行的是常科中的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考試方法有帖經、口試、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形式較為單一。
現今高考內容形式較為多元化,除了一般文理考生參加的正常考試外,音樂、美術、影視、播音等專業往往都必須親自前往學校另行考試,種類繁多。另外,也有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通過保送考試而達到保送進入大學的資格,甚至對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學校會給予破格錄取。種種辦法,使高考內容和形式傾向多元化,也減少了人才的遺漏和教學的重復。
考試作為一項長期的人類社會活動,始終事關個人成長、家庭興衰、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始終與一個社會的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制度緊密相連,并成為在社會中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因素。相信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一定能揚長避短,不斷適應社會需要,把握速度、節奏,穩定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望江縣賽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