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學設施的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學生涉獵知識的途徑和手段更加多樣化。但農村學生,由于受地理位置、辦學條件、家庭經濟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偏低,對語文知識的獲取途徑和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全面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本人在實際教學中作了一些有效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借助于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隨著農村基礎教育設施的不斷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得到不斷加強,讓學生置身于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之中,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潤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更能使每一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每天步入校園,首先感受到的是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實事求是的校訓和嚴謹扎實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等噴繪標語,這些校園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和靈魂,讓學生時刻牢記在心,以此點化學生的心智;其次,學校兩側大型玻璃櫥窗中的百名英模事跡和文化墻上的噴繪在時刻感染著學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瀏覽,以此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第三,利用學校圖書室、閱覽室、班級圖書角、文化園地,向學生推介積極健康向上的圖書,讓學生廣泛開闊知識視野,以此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
二、加強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則是課堂教學。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平時的教學中,用新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方法為根本的原則,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首先,堅持課前3分鐘演講,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凡是語文課,學生按順序輪流演講,內容寬泛,或是讀書感言,或是學習體會,亦或是昨天、今天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的真實故事等等,但要求學生必須“有理有據”,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既能把語言還原于生活,又能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始許多學生還不能適應,通過訓練,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提高;其次,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熏陶學生的語感。眾所周知,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才能感悟到文字的精妙,作者的情感。中學語文課本中精選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文章文質兼美,詞匯豐富,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得到傳統經典熏陶的同時,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根基;第三,加強課堂訓練,激活學生的思維。結合教學內容,每節課都安排適當的訓練任務,無論是誦讀、吟詠、背誦、默寫,還是閱讀、口語交流、寫作訓練,都要求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動起來。
三、借助于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充分利用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多渠道、多途徑地為學生的語言交流搭建平臺,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意志品質、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從而達到語文素養的提高。
學校每年都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一次“自擬格言警句”征集活動,精選其最佳學生格言警句裝框上墻,懸掛于校園內不同的場所,彰顯學生個性品格;其次,組織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除語文課堂推介的必讀篇目外,每月至少認真讀完1-2本優秀書籍或文學名著,并做好讀書筆記,定期開展讀書演講活動,我最愛的一本書征文活動等,讓學生從書中間接體驗各種人生經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漸漸地,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并得到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知識積淀,為今后的寫作積累素材;第三,每期至少舉辦一次詩歌朗誦會、一次文藝匯演、一次作文競賽、一次作業展覽、每月一期手抄報等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將學生的個人潛能釋放得淋漓盡致,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在活動中得到了提升。
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需要校園文化的滋潤,教師平時的點滴培養和點化,更需要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才能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作者單位: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