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要求我們在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能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
當前,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
一、備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去設計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又要牢固樹立“過程觀”,也就是樹立新的學習質量觀、新的教學質量觀,要精心準備能突出學生體驗性特點的學習活動。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要求教師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維”之一,也就是在教育實踐的層面上確立了“人”的理念,它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大轉型:從知識傳授到對人的重視,從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對人的精神、心理的關懷。這三個目標互成能動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
二、備學生
新課程強調了“教”服務于“學”,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思想,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并設計相應對策;要研究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水平和情感狀態,準確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引導學生成功步入“最近發展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分層教學目標:基礎目標力求面向全體,高層教學目標則照顧有余力的學生。所以,好的備課應體現針對性,其特點就是學習目標指定上體現層次性,在問題設計上要有梯度性,在練習設計上要有選擇性。只有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教案,才能發揮每個學生之所長,從而使教學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深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想狀況,選準本課的起點和基點,使分層教學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三、備教學方法
從實質來說,教學過程不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積極互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研究教學方法時,應轉變觀念,多多關注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如何從教學的“獨白”過渡到“對話”,如何傾聽分享,實現葉圣陶早就提出的“六大解放”:1.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5.解放他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6.解放他的時間,不要把他的功課表填滿,要給他一些空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簡言之,就是做到努力兩還還時間給學生,還機會給學生。實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四、備學法
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從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學法指導。教學中,應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該學科的學習方法
五、備訓練
在教學系統中,學生主體只有手腦并用,全部身心真正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才能使媒體所輸送的信息、吸收、消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同時,這也是學生是否處于主動地位的根本標志。從信息論來看,訓練也是實現“多元化信息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的信息通道,從而把傳授式的單向,變為多邊信息交流。所以,一切教學設計和實施,都必須精心“備訓練”。訓練必須注意:1.調控訓練量,不要過于頻繁,要適度,要注意掌握講、練、學之間的節奏;2.訓練要有針對性,要有選擇性,要有明確的訓練目標;3.注意訓練的難度、梯度;4.注意訓練后的信息反饋。
六、備教學反思
課前備課,寫教案固然重要,課后備課更利于教師的專業成熟。通過反思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是近年來教師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從“一般型”向“骨干型”教師轉變,由“教書型”成長為“專家型”,由“學科型”成長為“學者型”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師怎樣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呢?最易行的辦法就是在課后在教案的相應空白處或結尾處寫反思札記。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后對教學手段記憶猶新時,要靜思回顧,及時、準確地記下課后的心得體會,進一步完善、修正原來的教案,以便改進以后的教學工作,使下一節課上得更好。如有一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討論熱烈。課后教師便在教案中相應的空白處記上“巧設疑問,造成懸念,學生思維活躍,則在關鍵處外,如同及時雨。”這位教師在另一班的同一節課提出問題后,學生都困惑不解,課后,他就在這個問題的旁邊記上“茫然不解的眼神,傳出一個重要信息即問題難度太大,學生無法理解。”后來在這個班上課時,他就重新設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還鼓勵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備課。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有權利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包括備課。故“有效備課”鼓勵教師課前與學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告訴學生,征求他們的看法,得到學生的支持,這樣的反饋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變“教案”為“學案”,“教少學多”,對癥下藥,而學生也能真正體驗到一種被尊重、被認可的幸福感。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城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