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有四重對話:一是教師與文本的先前對話,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再者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第四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前兩重對話是師生以“文本”為依托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契合;后兩者是師生雙方敞開心靈、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這四重奏,奏響了人們心靈樂章。
【片斷一】(《長相思》)
師: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到了張籍筆下,鄉愁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生自由朗讀。)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誰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生朗讀)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風一更”這個“更”字是個多音字。“聒碎鄉心”的“聒”是個生字,他都念準了。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師:真好,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生朗讀)
師:真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身向榆關那畔行”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關”的后面停頓了。
師:她在讀“夜深千帳燈”的時候,哪個地方又停頓了一下?
生:在“夜深”后面停頓了一下。
師:真好,你們都聽出來了嗎?對!這叫讀得有板有眼。我們讀這兩句詞。
(生齊讀)
師:真好!讀古詩詞,我們不但要讀正確,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長相思》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讀法。有的讀“長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讀)。有“長”的味道嗎?有“相思”的感覺嗎?比如你這樣念“長——相——思”(充滿感情)有感覺嗎?有味道嗎?
生齊答:有味道,有感覺。
師: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
反思: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的對話,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教師引導學生親近文本,反復而有層次地與文本進行著激情地對話。閱讀教學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實踐,培養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指點如何與文本對話的門徑,幫助學生克服在對話中遇到的困難。
【片斷二】(《嫦娥奔月》)
師:逢蒙是個怎樣的人?先找出文中一個關鍵詞,然后結合有關具體描述的語句來說說你們的看法。
生:用“奸詐貪婪”這個詞語可以概括逢蒙這個人?!八恍南氚押篝嗟南伤幣绞帧边@句話中的“一心”就說明他很想要仙藥。
師:再想想,從“一心”還能體會出什么嗎?
生:逢蒙一定是下了狠心,偷不到仙藥決不罷休。
生:逢蒙非常自私,他已經忘記后羿是他的師父,為了偷到仙藥他準備不顧一切后果了,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師:這樣的體會就深刻多了。還有哪些詞語句子能看出他的奸詐貪婪呢?
生:從“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后羿家中,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币材芸闯龇昝珊芗樵p貪婪?!笆痔釋殑Α闭f明他是有備而來,準備偷不成就殺個魚死網破;“迫不及待”說明他因為貪婪而沉不住氣,顯得十分急切。“威逼”看出他說話時的態度很兇狠。
師:看來你已經會用抓重點詞的方法來體會文字后面隱含的內容了。其他同學對這句話還有補充嗎?
生:“闖”字也能說明他毫無禮貌,因為他晚上進入師父家應該是先敲門,征得別人同意才能進入,他沒有這樣做。
師:那么能把“闖”字去掉嗎?什么人才會有這樣的行為?
生:不能去掉,去掉就表現不出逢蒙的兇狠殘暴了,他的行為就是強盜的行為。
……
師:誰來把當時的情形演一演?
反思: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點在于如何讓每位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直接對話,與文章產生共鳴,從而獲得閱讀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往往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如果在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下就此放棄,或者越俎代庖,學生永遠形成不了品詞品句的能力。因此課堂上老師的“追問”十分重要,通過恰當的“追問”能開闊學生的思考角度,指引學生往更廣闊更深入的方向前進。
【片斷三】(《黃鶴樓送別》)
我讓學生自由讀了第二段話之后,提出問題:他們在做什么?想什么?得出答案后,我繼續追問,他們一會兒看這,一會兒看那,怎么又說他們依依不舍呢?他們真的依依不舍嗎?不到十分鐘,孩子們小手如林。
生:從字面上不難看出,李白和孟浩然在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并不能看出他們依依惜別之情。這可能是作者強加的。
生:我同意他的觀點。因為他們都是詩人,對煙霧迷蒙,繁華似錦的春天都非常喜愛,當他們看到這美麗的景色時就忘了朋友的情誼。
生:我不這樣認為。請你仔細讀一讀后半句話,他們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他們知道,在離別的時候說舍不得,是很難過的。他們是“有意的”。
生: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都是描寫景色的,可見他對景色的迷戀。
生:難道你不知道他寫過《靜夜思》《贈汪倫》?
生:我認為,從這里并不能看出他們依依惜別之情。他們是心不在焉啊。
生:對啊!他們為什么心不在焉?不正是他們心中的那份情誼嗎?一會兒看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就是要掩飾心中的那份傷心與難過啊。
師(我覺得此時已經到火候):大家的討論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樣一首詩“畢竟西湖六月中——”
生: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這首詩叫什么名字?
生(思考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師:對。這也是一首送別詩,但是詩中卻只字未提送別二字,全詩寫了西湖的風景?那又是為什么呢?(學生不語)這就是詩歌的藝術,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暗朗菬o情卻有情”!將自己豐富的情感掩藏在內心深處,讓有心的人去發現,去體會。
生齊讀。
反思:這是預設的一場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去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體會詩人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從整個課堂的教學場景來看,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在教師引導下的,生生進行思與思的交流碰撞,心與心的溝通融合,情與情的激發感悟,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協作,相互共生,相互促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對話,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敏捷、靈活的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一、心靈對話觀照心靈的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p>
閱讀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讀者和讀物及讀物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敞開心扉的過程。閱讀能夠溝通人與人類的心靈,使人得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的積累,發展思維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豐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在閱讀過程中,與其說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了學生的頭腦,倒不如說是學生的思想感情進入了作者的作品;與其說是文本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說文本激活了學生的思想感情。文本為教學對話提供話題及創設情景。閱讀教學過程應成為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共締的心靈之約。
二、心靈對話強調過程的價值
“對話”的閱讀教學將徹底改變教師是文本發言人的角色。教師單方的講解將由師生雙方的對話所取代,文本的主題,情節的推進將在精彩的對話過程中形成。作為“對話”的閱讀教學,走出了預期目標計劃的限制,關注教學情境進行過程本身的教學價值,使之促進而不是抑制人的創造性的發揮。這個過程是感性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的本身猶如歷險,是引人入勝的,它能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弘揚,生命的意義得以實現。
強調過程本身價值是因為課程資源是動態的,每時每刻都是創造,每一個撞擊的火花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課堂的曲折與不順利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
三、心靈對話注重四因素的整合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應該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創設有利于學生閱讀的情緒化的“場”,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理解”、“領會”、“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教師、學生、文本、環境四因素在“對話”的視域中就有可能構成持續交互作用的動態的語境,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這樣,鮮活的“對話”才會成為可能。文本原是“死”的,只有通過讀者的讀才能“活”起來,閱讀是由“潛在的文本”轉化為“現實的文本”的關鍵。
從上文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合作的氛圍中,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所喚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認識與知識,整個對話過程充滿創造色彩。我們應該更激昂地呼喚對話,應該更執著地拓展對話,應該將旺盛的生命力融滲在這激情的對話里。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施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