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語感的基礎?!彼?,平時教學中只有準確地理解并把握課文內涵,才能真正體驗到文章作者所表達的獨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住了這份情,才能進行有效朗讀。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教學呢?
一、創設有趣氛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1.恰當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狐貍裝作唯我獨尊、不可一世的神情時,我先讓學生觀看動畫片《狐假虎威》片段。有聲有色的畫面,使學生獲得了具體直觀的視覺體驗,學生很快進入了意境,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表達自己內心的體會,讀出狐貍的狡猾和仗勢欺人。
2.精心創設語言意境,調動學生的朗讀情緒。
教師語言藝術的真諦不僅在于使人知、使人信,更在于要巧妙地把“金針”度與人,要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情感。濃濃的情感是學生從認知到行為的橋梁,是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梁,越是潛移默化,越使學生覺察不到我們是在實施熏陶感染,往往這種情感就越足,朗讀效果越好。教師進行范讀時,可以讓學生閉目凝神聽。力圖創設一個情景。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集中到這個點上來。這是為學生創設情景的基礎。如在朗讀《靜夜思》這首古詩時,引導學生先讀課文,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天上月圓,人間團聚,而詩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是一種思鄉情。經過詩文對照,學生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理解了作者一個人在外孤獨冷清的場面。讀完古詩,有幾個學生說自己有一種想哭的感覺。這樣較難理解的古詩意境,經過教師的朗讀及講解,在學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有了這樣的感覺,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就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
二、注重示范引領,誘發學生的朗讀情感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科學的指導和示范的影響,其中范讀就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相當的影響力。老師如能經常地、適時地給學生以正確的、動情的范讀,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不斷提高讀書的興趣和朗讀的能力。
在精讀感悟時可以選擇重點段落范讀,例如《船長》中哈爾威船長組織船員救援乘客時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感情色彩強烈,通過我的飽含感情的范讀,學生對哈爾威船長一生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品質有了感性的理解。隨后學生在自讀時便能把自己的體會帶進文本中,讀得字字千鈞凝重,句句鏗鏘有力。
三、鼓勵自主朗讀,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句子含著的意思,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里“感悟”、“理解”的前提是朗讀。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我堅持以讀為本,采取個人讀,小組讀,齊讀,表情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讀自練,品味領悟,讀出真情:通過學生的齊讀“大堤搶險”,讀出人民子弟兵的英勇無畏;通過學生個體的自讀、品讀,再現黃曉文的錚錚“鐵漢本色”;通過學生分角色的動情朗讀,表現出“勇救群眾”中軍民魚水深情……這樣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在感悟情感,理解內容上得到提升。
四、激發競爭意識,樹立學生的朗讀信心
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天性,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天性,讓他們展開競爭,在競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競爭中不斷提升朗讀水平。教師鼓勵性的評價,會激起學生再次朗讀的愿望,建立朗讀的自信。如:“你讀得真好,我們都被感動了。誰有志氣、勇氣、自信比她讀得好,一個、兩個、三個……好,請你來,能超過她嗎?”“你的朗讀反映出你沉穩的個性、細膩的情感。我很欣賞你,誰還敢于毛遂自薦,和她一比高低?”……一一作出個性化且富有激勵性的評價,這樣既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也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促使每位學生全力投入,盡情發揮,學生讀得動情,學得深入。
總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發揮朗讀對感悟內容,培養語感,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朗讀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縣城關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