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語文試卷在現代文閱讀部分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何為“探究能力?”江蘇的《高考說明》指出:“指探究疑難問題,有所發現和創新,是在記憶、理解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因此探究能力是一種更高級的閱讀要求。
“探究能力”有哪些要求?
對于探究能力,江蘇《考試說明》中提出了3點具體要求: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究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見解。
從這些要求的能力點來看,“探究能力”并非增加新的知識點,而是我們在學習中經常了解和運用到的知識,《考試說明》把它作為一種具體能力的考核要求提出來,只是在考察能力方面的一種新的要求。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在心理上坦然應對“探究能力”考查。
“探究能力”涵蓋哪些能力?
1.“探究能力”是指現代文閱讀的探究能力。現代文閱讀部分包含A、B兩部分內容,A部分是文學類文本,B部分是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無論A部分還是B部分都把探究閱讀背景界定在“五·四”運動以后的現當代文學、西方文藝復興后的現當代文學。知識背景是現當代史;現當代事件;現代當代人物;現當代文學流派等,這便使學生在訓練時,明確目標,減輕了負擔。反過來,通過強化訓練,學生對現當代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不但會加深,更會提升一個新的高度。
2.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的能力。這是現代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精神體現,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僅從定義、定理或模式出發來理解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如:從作者、讀者、文章中的人物,當代人物、古代人物、未來人物;從表面、從內涵、從背景、從外部延伸;從文章的貢獻、失誤、創新、束縛,陳舊的東西、時代的東西、超時代的東西等等來進行觀察、思維、比較、評價、表述。考試的要求直接影響正常的閱讀教學,從這種現代認識的角度來進行學習,才能真正把書讀活,把知識學活,真正達到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3.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這正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層部分,也是作家在創作作品時,真正想讓讀者把握、思考、獲得的精華所在。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祝福》等一系列的作品,不但刻畫出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而且從深層次去探討千百年來,在一個民族的血液中所積淀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如“阿Q精神”等等。當然,這種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是單一的東西,他反映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有政治的、宗教的、精神的、哲學的、風俗文化等等。所以,要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把平時閱讀時需要理解的東西任務化、目標化、開放化、創新化。
4.對作品進行個性閱讀和知識創新的解讀能力。由于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這在西方本是很常規,很普通的能力要求,可在中國,由于千百年來受儒家大統一的思想影響,教育和學習中往往追求標準答案、權威解讀、主流思想,因而嚴重制約了一個民族個性化的創新和發展,更精確地說是制約了一個民族創新思想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對作品個性化的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列為“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僅是考試要求的革新,更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深層次的變革,將對當前教學、教育產生撞擊性的影響。這便要求我們要打破常規,變革常規、割舍掉我們已常規化,甚至習慣化的學習方式,重新建立一種新的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因此,江蘇《考試說明》中提出的“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也是當前老師教學、學生學習中難度較大的一項能力測驗。
提高“探究能力”有哪些方法?
能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觀條件,閱讀的探究能力是指探究疑難問題,有所發現和創新。《考試說明》中雖說有細致的劃分和具體的要求,但是他的關鍵詞還是能力。能力靠什么取得,靠在實際的閱讀中培養和鍛煉,靠在具體的探究中不斷提高,靠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因此,不能靠死記硬背,不能靠預制好答案來應對考試,不能猜題估題。要注意總結規律,對許多文章進行重點歸納,來指導探究。重視讀書給我們帶來的啟法、靈感和聯想,尤其是比較中的聯想、由一及它的聯想、由少及多的聯想、由正及反的聯想,要善于展開自由的聯想,這樣才能有所創新、有新的發現,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或推陳出新、或做翻案文章、或指出文章存在的問題和缺憾。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同學們之間的討論、辯論,借助影視、戲劇、美術、網絡、講座而產生的啟發等等,這些在探究能力的培養中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龍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