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是每年高考語文試題中必考的題型,雖然它只有八分,但這類題目做得如何,會直接影響到考生的心理,甚至關系到高考的成敗。因而對學生答題狀況作些分析,進而提出應對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誤答原因
詩歌鑒賞有難度,是大多數學生比較頭疼的題目,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學生平時文學作品的閱讀量較少,文學素養較低。故解題時,除了一些較淺的考題外,大部分題目都會瞎猜。分析一下,其誤答的原因大致如下:
1.做題前有畏懼心理,不能靜下心來揣摩作品。
2.對詩句、意象、意境及詩論的內容理解不準。
3.受思維定勢影響,主觀臆斷,不尊重原作,按自己固有的思維理解。
4.審題不清,答非所問,既沒有明確命題意圖,也沒有弄清應答范圍,就貿然答題。
5.比較鑒賞題,比較標準不一致,思路混亂,前后不一致。
6.答案未分條,混答,表意不明,想到哪就寫到哪,多角度泛談;不做具體分析,表達針對性不強。
二、應對策略
在備考中,我分析了近幾年的高考題,明確了詩歌鑒賞“考什么”、“怎么考”之后,就針對學生常見誤答,歸納相關基本知識儲備,準備和學生一起總結答題規律,切實集中力量解決學生總是在表述上失分的問題。
從學生平時答題情況可以看出,學生普遍感覺是有點理解,表述卻不知從何下筆,成為表述的瓶頸,這說明學生缺乏詩歌鑒賞的知識和應對技巧。鑒于此,研究應對策略,意義十分重大。
1.注重文化底蘊的積淀和學生主體的親歷感悟
想在短時間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也確屬不易,但學生進行這么長時間的復習,學生文化底蘊的積累還是有些的,只要他們能靜下心來,大體還是可以看明白的。從近幾年的題目看,所有題目都不偏不冷,所以學生只要結合平時掌握的有效信息就可以看懂詩意,因為看不懂詩意就談不上鑒賞,只有對詩句、意象的準確把握,對意境的合理感悟,對全詩情調的準確把握,才能進入鑒賞、評價的境界。
2.學會準確運用詩歌術語,使表達準確簡潔
在平時閱卷中,經常碰到學生分不清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技巧等這一類概念,即便知道,具體分析時也比較籠統,有時甚至張冠李戴,因此在復習中務必使他們對這些內容理解清楚。
3.整合答案要敘、析、評三者結合
“敘”就是根據題干要求,引述概括原詩的有效信息;“析”就是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評”就是在“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即觀點。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分析和結論前后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4.強化審題意識,保證問答一致
問什么答什么,明確設問一致,把握答題重點和切入點,決不旁逸斜出。認真審題,做到“問什么,寫什么;要什么,給什么”,題干要求先說理由再做具體分析的,學生不能只答理由不做分析,或分析一筆帶過。
5.學會比較鑒賞
一般而言,比較應遵循一個標準,跨類比較毫無意義。因此,在比較時應抓住重點,即抓住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根據題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節外生枝,不必與試卷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不必引經據典(如果用到的是課文中學的典故,則應該知道并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6.構建模式,優化書面表達
對詩歌鑒賞的語言、意境、表達技巧等方面的書面表達要教給學生答題模式。(1)鑒賞詩歌意象的書面表達可概括為:作者通過某某意象來表述(抒寫)自己的某某情感(其中第一個“某某”是“敘”其中第二個“某某”是“評”)。(2)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書面表達可概括為:運用某某表達技巧,突出某某,表述(贊美、追求、批評)了某某。(第一個“某某”是手法,第二個“某某”是事物特征,第三個“某某”是結論)。
雖然這種訓練可能會招來“程式化”、“套路化”的譏諷,但是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達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再落筆,避免涂涂改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后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地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總而言之,在備考中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不足是前提,而如何找到療救的方法才是關鍵,二者結合才能取得療效。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來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