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13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從非預設性課堂教學、原真性課外閱讀、學生個性化寫作、多元化評價四個方面著力探究人文主義教育的方法,努力凸顯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培養有個性的人才。
【關鍵詞】人文主義 理解 溝通 關懷
關于人文精神,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各抒己見,認為“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和終極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總和”;“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是人之所以為人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回答,是對人這個族類的精神追求的探討、提升,是對民族文化興衰存亡的終極關懷和自覺奉獻”;“是人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目的與意義、道德與情感、善與美等的自我認同和自我追問”。這些在不同語境中的人文精神內涵,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但也表明了一些相同點。總之,人文精神是人類對自身、對自然、對社會的深刻理解、溫情溝通和終極關懷。
在教學中,我始終從這三個方面要求自己:
理解:教師作為知識向導者、學習組織者、人際關系協調者,應學會變換角色、換位思考,善于傾聽學生,從學生的立場來處理事情,用非沖突性方法化解學生的不良行為。
溝通:構筑一種非預設性的平臺,師生平等對話,共享知識,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耐心溝通。
關懷:教師通過積淀性的而非立竿見影式的情感滲透,促使學生不斷形成向上的力量、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
課堂內外,我主要做了如下努力:
(一)嘗試非預設性語文課堂教學
這種教學形態與傳統教學形態的根本區別在于:
1.課文的重點難點及問題不是由老師預先設定,而是由學生自主確定;
2.思維流程的引發者不是教師,而是學生;
3.教師不是以權威的身份,而是以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非預設性課堂教學的具體做法是:
1.構建民主和諧、平等參與的師生關系。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放言無忌,一定要消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創造一種朋友與知己的情感氛圍,學生看到老師不應有壓力,說錯了話也不用顧忌。教師在課內外都要放下自己的權威身份,更不能給學生一種教師是標準答案化身的感覺。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尊重學生、包容學生。
2.學生自由閱讀。一是利用晨讀,二是利用課堂,每堂課給學生自主閱讀時間10-20分鐘。
3.獲得感受和生成問題。學生自主閱讀后,對課文必然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甚至生疑質疑。學生感悟、思考、生成的問題必須是自由的,教師不對學生做任何引導和暗示,更不能有硬性的統一規定。
4.討論交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精髓是通過協作、會話等要素達到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因此合作與會話的學習方式非常重要。每個人把帶有明顯個性化色彩的感受、理解以及生成的問題帶到集體中交流,各抒己見,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個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豐富和完善,使個人在自由閱讀中生成的疑問得到解決。
5.教師補充發言。教師不是教學的主宰,卻是教學的組織促進者,是平等參與的一員。教師的作用完全可以通過個人的發言來發揮。特別是那些關鍵、重要之處,學生言有未及之處,正是教師發揮作用的空間。但教師的發言要簡要、恰當、深刻,富有啟發性。
6.教師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中間。講臺與學生雖僅一步之遙,但在師生心理上卻是一道影響交流的障礙。教師走下講臺便于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緊張情緒,創造平等融洽的對話氛圍。
(二)鼓勵原真性課外閱讀
原真性閱讀,就是天然自由的閱讀形態。課外閱讀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受應試制約較少,完全可以還學生一個原真狀態,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讀物中人文精神的輻射。
其具體操作模式是:只作引導,不作硬性規定;只創造閱讀環境,不干預閱讀行為;只施加影響,不布置作業考試。
1.開列書目,幫助學生選擇讀物。
依據語文教學大綱提供的課外閱讀參考名著目錄,給學生提供一份課外閱讀書目。具體內容如下:古代文學: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二十篇左右,如《左傳》、《史記》中的精彩篇章。古典長篇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古典短篇小說,從唐代傳奇、“三言”和《聊齋志異》中各精選3-5篇。現當代文學:魯迅、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孫犁、錢鐘書、王蒙等人的小說;艾青、聞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詩;曹禺、老舍的劇本;朱自清、郁達夫、梁實秋、余秋雨、季羨林等人的散文。外國文學:狄更斯、司湯達、巴爾扎克、莫泊桑、托爾斯泰、契訶夫、歐·亨利、海明威等人的小說;莎士比亞的劇本和普希金等人的詩。
2.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課外名著閱讀,興趣因素相當重要。教師不但要根據大綱向學生推薦書目,更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幫助他們選擇哪些思想性藝術性強,更要選趣味性強,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情趣相適應的讀物。因此,讓學生先讀《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作品情節曲折,可讀性強,很容易吸引學生。當他們的閱讀積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賞水平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之后,再指導他們讀《紅樓夢》、《吶喊》、《復活》、《老人與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較容易接受。
3.以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學生有了閱讀熱情,還只實現了第一步。要讓學生的熱情持久,就必須設法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為此,課堂內外我開展了多種活動,為學生交流閱讀體驗,提高閱讀理解和欣賞能力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除了上小說、散文、詩歌的閱讀欣賞課,寫讀后感專題作文,舉辦專題座談、專場課本劇表演,還有以文學欣賞為主的研究性學習,與我校的校本課程結合起來。我們還將課外文學名著閱讀與影視欣賞結合起來。適時組織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引導他們將影視與原作進行比較,感受不同的藝術作品各自的特殊韻味。如《林黛玉進賈府》、《水滸》片段、《紅高粱》、《茶館》、《邊城》等。這種與閱讀相結合的影視欣賞,不但沒有沖淡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反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通過對比來感受、評價影視作品在情節、主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成敗優劣。
(三)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寫作
作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因而,寫作教學既要重視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綜合訓練,更要實現思想啟迪,價值塑造,人文精神的培養。
1.以自己的內心世界為邏輯起點
啟發學生了解自己寫自己,就打開了他們思想的窗,打開了他們抒發感受的閥門。精心設計文題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寫《我追求的性格特征》、《欣賞我自己的幾條理由》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確立自信。寫《優秀人才必備的幾種素質》、《在紅綠燈面前》引導學生認識是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思維被激活了,這時我們順其自然地將他們的眼光引向身邊的人和事,寫《細微處流露出的愛》、《發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啟發他們了解家長感受親情。我們還將他們的目光引向社會,引向更廣闊的國際空間。寫《我看假日旅游》、《海峽兩岸關系的前景》,鼓勵他們關心時事,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從而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2.以培養明辨是非的精神為杠桿
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視野開闊了,求知欲和表達愿望也隨之越來越強烈。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對是非的分辨能力還比較弱,常表現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思想傾向。這恰是進行正確的思想影響的最佳時機。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廣泛興趣,在寫作活動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我設計了一組寫作題:《儒家思想的積極意義》、《解讀魯迅》、《我眼中的英雄》等引導學生去探訪古典文學的優美境界,探尋中國文化的精髓底蘊,促進文學修養的積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培養批判意識和探究精神。
3.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突破口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培養鍛煉具有創造力的人格。具體操作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文體的開放性。為了使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在作文命題上,不搞各種文體的單軌獨行,而是讓各種文體立體交叉,給學生創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二是立意的多元性。盡力選擇那些立意指向多元的有利于調動學生創新意識的材料,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是觀點的前衛性。就是作文的觀點直接涉及當前社會上一些最敏感、最熱門的話題。例如面對《小草精神贊》,允許并鼓勵學生“摒棄小草精神”的前衛觀點。小草滿足“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無人知道”,表現的是安分守己,知足常樂的傳統意識,這顯然與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強勁旋律格格不入。面對“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允許學生發表“不破規矩,不成方圓”的觀點;推崇“愚公移山精神”,允許學生發表“移山不如搬家”的觀點;針對“人多力量大”,允許學生發表“三個和尚沒水吃”的觀點。
(四)倡導多元化評價
影響現行教材人文價值發揮的因素很多,教學評價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現代人文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評價形態必須是多元的開放的,必須是以學生自我評價為突出特征的。
1.評價內容要全面廣泛,如把聽說列入考核范圍。課堂發言水平高,有創見,在演講等語文實踐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學生,可以在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中適當加分。
2.評價方式要靈活開放。在試卷中適當增加些無標準答案的試題,鼓勵學生發揮,這種開放性的評價對學生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無疑起到重要作用。
3.評價過程要有學生的自我參與。要真正確定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建立學生自我參與的評價機制。
語文課的特點之一,就在于它的人文性,把語文課作為人文主義教育的殿堂,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后我將繼續從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寫作和評價四方面努力探究,滿含激情地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感悟人生,喚醒自我,奮發向上,凸顯自我,做一個有益于國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