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時代向我們的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運用多媒體領略祖國的山河美
大多數課文包含了語言美、自然美、色彩美和人格美等美的因素。但由于學生閱歷淺,知識面不夠寬廣,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因而對審美對象的鑒賞能力較差,對課文很難把握和感受。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將這些美的因素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讓他們迅速而準確地把握,從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
許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對自然風光、民族建筑、歷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桂林山水的奇異風光;人民大會堂的雄偉壯麗;氣勢雄偉堪稱世界奇跡的萬里長城等等,都顯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類文明所造就的奇偉景象。但由于大多數學生未能親眼目睹所寫的美景。因此,就可憑借多媒體無比強大功能,帶領學生在課堂內欣賞自然風光,真切感受體驗自然美。如《飛紅滴翠記黃山》一課,文中詳細描寫日出美景。學生較少見到這樣的情景。很難體會到自然界中一瞬間所呈現出來的美感。為了讓學生更準確了解日出的雄偉壯觀,利用多媒體播放黃山觀日出的過程,來解決這一難題。在教學時先要求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教師根據所述內容逐一顯示畫面:微明的東方出現魚肚白,天地相接處出現紅霞,紅霞慢慢擴大、太陽開始是暗紅色,漸漸變成純凈的橘紅色,蔚藍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繽紛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氣流的影響變幻無窮,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瓊閣。每幅圖像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同時逐一呈現相應的文字解說。學生不僅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還使學生對描寫色彩變化的語句的意思迎刃而解,并直觀地了解到黃山日出這一偉大奇觀,體會黃山日出的瑰麗、壯觀、輝煌。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自然風光秀麗,而且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理解人格美
課文中諸多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的品格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優秀人物品格是主要教學目標之一。通過他們言行剖析內心世界,挖掘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如不畏艱難、機智勇敢、奮不顧身的紅軍戰士;不畏強敵,寧死不屈的文天祥等等。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將信息用圖像提供給他們。事先教師從媒體上剪輯與課文有關的圖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融音樂、聲響為一體,配以文字說明,營造特殊的課堂氣氛,渲染、烘托出主體形象,喚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回憶,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動人,信念鼓舞人、心靈震撼人。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播放有關長征視頻畫面,革命史詩《東方紅》片段,《長征組歌》音樂片段。融音樂、聲響和畫外音為一體,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感受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樂觀豪邁。利用這種教學方法,很自然地把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有機結合起來,對革命前輩充滿敬意,促進了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運用電教媒體,培養學生行為美
電教媒體的教育功能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發揮。我們還充分挖掘其教育潛能,利用活動課開展活動,培養學生行為美。使學生雖未能親臨天安門廣場,但真切感受到了廣場升旗的莊嚴;雖未曾到過香港,但體會到回歸給億萬人民帶來的激動;雖未曾體會白毛女的痛苦,但也見識了黃世仁的毒辣。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我們精心策劃了以《獻給母親的歌》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整個活動以三首“MTV”為主線:一曲《燭光里的媽媽》拉開了主題班會的序幕,伴隨那優美的旋律,屏幕上那位母親“倦得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光華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營造了很好的教育情境。隨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樂曲輕輕響起,屏幕上母子情深的形象展現,同學們的情緒受到感染,紛紛上臺,講述自己母親的動人故事:有的學生在失去父愛后,母親含辛茹苦獨自挑起撫養兒子的重擔;有的學生的繼母無微不至關心女兒,繼母勝生母……活動結束時,隨著《懂你》這熟悉的旋律,同學們邊欣賞動人的畫面,邊跟隨演員深情地唱出了自己的心聲:“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最后,銀幕上打出了字幕:“母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母親是慈祥的、偉大的,母愛是溫柔的、深沉的,也是刻骨銘心的,讓我們把心中的歌,深深的愛,獻給自己的母親,獻給自己的母校、故鄉、祖國,因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母親!”男中音深情的朗誦,使同學們的感情得到升華。
活動開展以后,同學們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感受:這是我參加的最難忘的主題班會,它深深地打動了我。幾天來,我心中一直涌動著要努力學習,報答母親的激情。我們要牢記母親的深恩,用優異的成績讓母親永遠微笑。
有一段時間,媒體連續報道的幾則中小學生自殺事件,在一些學生產生極大反響,尤其是個別差生也流露出消極厭世的思想。如何幫助學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話題。
不久,中央電視臺講述了北京一位16歲的女中學生張穆然身患絕癥,頑強學習,笑迎厄運的故事。我們抓住這難得的教育機會,舉行了一次《珍愛生命,感悟堅強》的主題活動。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張穆然秀發脫落、依然熱愛生活,燦爛微笑的照片,再一起聆聽主持人對張穆然的深情追憶,學生們立即被這真實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一位初二學生動情地說:“面對這樣一位比我們大不了多少卻比我們堅強很多的姐姐,內心深處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圖片上談笑風生的張穆然笑得那么純真,我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位癌癥患者。看著她笑得這么開心,我們更多的是想流淚。不光是為穆然得了病而流淚,更多的是為了我們的軟弱與不經風霜,在她面前,我們自慚形穢。”那些萌生消極思想的學生,也在比較中提高了認識,表示要像張穆然那樣熱愛生活,讓生命的每一天都發出應有的光和熱。通過活動,課堂上同學們開小差的少了,討論聲多了;積極舉手發言的多了,上課沒精神的少了。多媒體的靈活運用,讓學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善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實踐證明,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挖掘媒體資源,加強道德教育,靈活開展教育教學,對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香溝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