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時下網絡語言在青少年中比較流行,不少中學生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這給漢語的規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詞匯的新異性是網絡語言最鮮明的特征。網絡語言對中小學生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高考作文使用網絡語言將面臨被扣分的風險,高考作文應是網絡語言的禁區。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規范高考作文
(一)值得關注的一類新的語言現象
如今走進一些學校,隨處可聽見“恐龍”“青蛙”“灌水”“BF”“MM”等詞語,這些都是所謂的網絡語言,甚至有學生把它們當作書面語言在作文中使用。例如一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
“周末,讀大學的GG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是‘偶’非常‘稀飯’的。就‘醬紫’,‘偶’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帶著她的青蛙BF到我家來吃飯,飯桌上,JJ的BF一個勁地對我媽媽PMP,說她年輕的時候一定是個PLMM。真是好BT啊,7456……”
在這段百余字的作文中,竟然使用了十幾個奇怪的詞語,如“偶”“醬紫”“青蛙”等,很多人看了這段文字后都會不知所云。其實,文中的那些字母也并非都是英文縮寫,這些奇怪的詞語就是當前流行于青少年群體中的網絡“新語言”:GG(哥哥),偶(我),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KPM(肯德基),JJ(姐姐),青蛙(丑男),BF(男朋友),PMP(拍馬屁),PLMM(漂亮妹妹),BT(變態),7456(氣死我了)。
這種現象反映了一些孩子對漢語的態度:他們生吞活剝地直接拿來一些東西,摻和在語言中,結果把漢語弄得不倫不類。他們自己覺得有趣、省事,卻不知這種行為其實是對我們母語的一種污染。中國的學生在外語學習上往往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他們的外語水平通常達到四級、六級,但他們的漢語水平又怎么樣呢?浸染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不少精通外語的中國大學生用漢語寫的論文卻詞不達意,錯字連篇。
(二)網絡語言:五彩繽紛的詞匯
為了把網絡語言和規范的漢語書面語區分開來,教師和學生都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具備快速識別網絡語言的能力。在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中,詞匯的變化最快。認識網絡語言,要從認識網絡語言中五彩繽紛的詞匯開始。
詞匯的新異性是網絡語言最突出的特點。舊詞新義,漢字新詞,網絡符號的出現,給網絡語言披上了一件件色彩絢麗的外衣。
1.舊詞新義
如果在網上被人稱為“天才”,千萬不要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這里的“天才”絕非褒義,而是指“天生的蠢材”。這類網絡詞語往往是網民把現有的詞匯材料歪曲解釋,增加了新的意義,這些新意往往與舊義無關甚至相反,其感情色彩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2.漢字新詞
舊詞新義在絢麗的網絡語言中只是一朵小花,而大量的漢字新詞則像一束鮮花,讓人為之心動。漢字新詞就是利用漢字中原有的語素,按照原有的構詞方式造出的詞語。漢字新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音變造詞,即在某個原有詞的基礎上,通過語音的改變,形成新的語音形式。例如“醬紫”“釀紫”分別是“這樣子”“那樣子”的港臺讀法,用兩個字標注三個字的音,可以說是一種“合音詞”,同時又具有濃重的色顏,十分惹眼。另一類是諧音造詞,又稱“別字造詞”。由于網上交流的瞬時性,網民希望用最快捷的方式將自己的思維付諸于文字,他們經常用同音字來代替詞義毫不相干的詞語。例如將“版主”打成“斑竹”,“請進”打成“青筋”,“睡覺”打成“水餃”等。
3.網絡符號
網絡符號包括字母縮寫和數字符號兩類:
(1)字母縮寫:
BB(寶貝)、DD(弟弟)、BF(boyfriend)。
(2)數字符號:555(哭);4242(是啊是啊)。
(三)高考作文是網絡語言的禁區
網絡語言用在高考作文中是非常不合適的。高考語文是一種嚴肅的、傳統的學科考試,目的是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漢語的能力,要求考生用優美、有內涵的語言來表達。網絡語言雖方便,但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作文不是為了方便,如果想方便,就不用限定在800字以上了。在高考作文中,考生要盡量展示自己對漢語言掌握的真實情況,使用規范的書面語,不使用網絡語言。苦讀十余年的高中生,千萬別用網語賭高考,高考作文是網絡語言的禁區。
【參考文獻】
[1] 王琪等. 現代漢語怎樣篩選網絡語言. 光明日報,2006年4月26日.
[3] 湯寒鋒. 中小學生愛用網絡語言 作文賽被給“紅牌”. 重慶晚報,2007年12月12日.
[4] 徐朝政. 小學生用網絡語言寫作文 家長讀5遍看不懂. 重慶晚報,2009年5月18日.
(作者單位:安徽省長豐縣第一中學)